也许是到了年龄,那个坎总要迈;也许是自己学艺不精,力不从心。焦虑、愤怒、忧虑、自责种种复杂的感觉总是时不时来袭。有时会因孩子的一个我认为不够理想的表现而暴跳如雷,事后懊恼不已:当时是不是可以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更理性的方式解决;有时会因一点家务事而心生怨气,抱怨不停,事后想想:何必如此,伤人伤己;有时会因一段回忆,陷入伤感:岁月荏苒,老友已成往事,可是仔细想想:生命本身就是流动的,你我能相遇证明我们之间并不是两条平行线,有交点必然预示之后会越来越远。当种种不快的情绪干扰自己时,我总能以种种的理由安慰自己,得一时的坦然。可这可怕的情绪“病毒”就像被复制了一般,消灭了,又会重生,当这些感觉不停的重复出现时,我不得不思考,这种种情绪背后的“推手”。
是什么让本能理性面对问题的自己如此的情绪化;是什么让自己在分析“别人家”问题时可以头头是道,而在处理自己问题时却尴尬万分。我们常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宽慰自己,我们常以一时糊涂来推卸责任,可仔细想想好像并非如此。当孩子不“听话”时,当老公(老婆)“不如意”时,当记忆只是记忆时,这个活动的主体是谁?是我们自己。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意识来评判别人,评价孩子“听话”,评价老公(老婆)“如意”等等。这其实是可怕的控制欲在作怪,为什们让别人听你话,如你意,因为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我是唯一的主体,你、他都是应该围绕我转的客体,是他物。所以我会因你违背我意愿的表现而生气、而失落。君不见,东家长李家短时常这样表述:这孩子不听话;我老公太让人失望。
他物我们可控时神清气爽,他物我们不可控时怨天尤人,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情绪不是被他物所毁,而是被自己所毁,被我们可怕的控制欲所毁。既然我们是平等的主体,何来如谁意之说,既然我们是平等的主体,生命就应对话,而不是臣服。生活不该被自己的情绪所控、执念所坏。放下执念,让心释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