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角》:你来自传承(上)
有很多特别宏大的、基本的问题,历史上各种思想家、哲学家、文人墨客思考过、困惑过,你要是用演化思维一看,会发现答案无比清晰。
真正的读书人,得敢于思考大问题。演化思维能满足你对宏大叙事的所有幻想。
把人们经常思考的几个重大话题放在一起,用演化思维给来一个终极解释。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不同领域的东西 ——
人的各种特性中,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后天形成的?
学习的原理是什么?
社会传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常说人生要有意义,比如公司都得给员工提供意义,那这个“意义”,到底有什么意义?
人生应该怎样摆脱枷锁,获得自由?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演化思维的两个概念来解释。
第一个概念叫“先天性的(innate)”。这是继承来的东西,包括与生俱来的基因编码和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因。先天性的东西是不自由的,很多表现为潜意识的行为。你可能每天都在这么做,但是不自知。
另一个概念叫“适应性的(adaptive)”。“适应”是进化论的常用词汇,但在这里特指那些在基因编码和文化传承之外,后天主动适应当前新环境的行为。适应性的东西,是你可以自我改变的。
把这两个概念想明白了,就能想明白前面说的那些大问题。
可能会感到非常意外,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先天决定的。
*
有一种青蛙叫太平洋树蛙。生物学家发现,太平洋树蛙的蝌蚪,会针对三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做出三种不同的反应。
有的蝌蚪从出生到长大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水里没有任何捕食者。这些蝌蚪们整天就自由自在地游泳。
第二种环境是水有鱼类捕食者。在这种环境里出生的蝌蚪,它们整天的行为模式就是尽可能地不动,避免被鱼发现;但是一旦感觉危险临近,这些蝌蚪会以爆发的速度逃跑。
第三种环境,是水中主要的捕食者是昆虫,专门叮咬蝌蚪。这种蝌蚪平时也是尽可能不动,但是感到危险的时候,它们的选择是掉头,把尾巴留给昆虫叮咬 —— 因为尾巴不怕咬 —— 以此保护自己其他器官。
那你说太平洋树蛙蝌蚪的这三种行为,是天生就会的呢?还是出生以后在环境中,通过跟鱼和昆虫的较量,自己学会的呢?
答案是天生就会。研究者做了一个特别有说服力,而且特别直观的实验。这个实验能证明,真正决定蝌蚪行为的,并不是鱼和昆虫的存在本身 —— 而是鱼和昆虫带来的、水里的不同化学物质。
研究者人为地制造了一种水,水里含有鱼释放的化学物质 —— 差不多就相当于是鱼的气味吧 —— 但是并没有鱼,然后让一些蝌蚪在这个水里成长。同时还制造了含有昆虫气味、但是并没有昆虫的水,也让一部分蝌蚪在里面成长。
把这两组蝌蚪放进真有鱼的环境里,那它们会怎么表现呢?结果是鱼水里长大的蝌蚪面对鱼这种捕食者的存活率,大大高于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这就说明,鱼水里长大的蝌蚪,天生就知道怎么对付鱼!
同样地,把两组蝌蚪放进真有昆虫的环境里,则是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存活率更高。
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蝌蚪,其实它们的遗传基因是完全一样的。研究者只是用不同的化学物质,开启了它们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已 —— 而三种行为模式,其实都是基因里写好了的。
用编程语言打个比方。蝌蚪这个行为基因,就好像我们编程用的“如果……则……”语句一样——
如果 (水中有鱼的气味) 则
平时不动,危险时快跑;
否则如果 (水中有昆虫的气味) 则
平时不动,危险时掉头;
否则
自由游泳;
注意这段代码是在蝌蚪出生的时候执行的,而且只执行了这么一次。出生时的化学环境决定了蝌蚪整个幼年到青春期的行为模式。
好消息是它们不需要学习。坏消息是它们不能根据出生以后的环境改变,去随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看似是不同的行为,其实是同一个编码。蝌蚪,生活在基因编码的枷锁之中。
*
太平洋树蛙蝌蚪的行为模式由出生时水里的化学物质决定,而很多鸟类的行为模式,则是由妈妈留在鸟蛋里的荷尔蒙决定。
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的雌鸟会感受到生存的精神压力。这个精神压力会导致雌鸟体内一种叫皮质醇的荷尔蒙的浓度升高。于是雌鸟产的蛋,也会含有高皮质醇。从这样的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鸟,有独特的行为模式。
它们是穷人家的鸟宝宝。
它们出生时的体型比较小,但是它们肌肉反应很快,它们的飞行速度更快,它们比富人家的鸟宝宝更擅长战斗。它们仿佛注定就不是为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而生的,它们天生就是奋斗者。这些听起来似乎都是优点……但是,因为这些穷人家的鸟宝宝更好斗、更愿意为了获得食物而冒险,可以想见,它们会常常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穷人家的鸟宝宝的这些行为模式,是出生以后一看环境不太好,自己学习和摸索出来的吗?不是。是天生的。
研究者在实验中,可以选择富裕雌鸟的鸟蛋,只是往鸟蛋中注射一点皮质醇,其他一切条件都不改变,这样孵化出来的小鸟,它们的行为模式就跟穷人家的鸟宝宝完全一样。
鸟宝宝的行为模式,完全由鸟蛋里的皮质醇开启。所以这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而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可以设想,这就如同这些鸟的基因中有这么一行代码 ——
IF (皮质醇含量高) THEN
开启穷人行为模式
小鸟,一点都不自由。
*
作为哺乳动物的代表,小老鼠的人生选择,并不比小蝌蚪和小鸟更自由。
如果食物充足环境好,母老鼠的生活就比较自在悠闲,她生下小老鼠之后就有很多时间去舔自己的小宝宝。那些经常被妈妈舔的小老鼠,他们成长的气质,就比较稳重、淡定、从容不迫,一看就是富人家的孩子。而那些小时候被妈妈舔得少的老鼠,则是另一种行为模式。
穷人家出生的母老鼠会更早到达青春期,她面对其他母老鼠的时候会更具有攻击性。但是对公老鼠来说,这样的母老鼠更有性吸引力,所以她会更早地怀孕。而穷人家的公老鼠,则会更好斗。
简单地说,这些老鼠更早熟。它们简直是着急忙慌地配对,赶着生育下一代。从演化的角度这完全可以理解:环境这么艰苦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如果不赶紧生育可能基因就流传不下去。
但是,老鼠这种行为模式,既不是理性判断的选择,也不是自己在环境中摸索出来的 —— 它完全是由小时候被妈妈舔舐的次数决定的。只要实验人员用什么人工模仿的方法多舔一舔穷妈妈生的小老鼠,那些小老鼠就会具有富人气质。
老鼠在青春期的行为模式,也是写在基因里面的 ——
IF (被舔的次数少) THEN
早点配对生育
树蛙是这样,鸟是这样,老鼠也是这样,那难道人类,会有什么不同吗?
*
人当然不一样。人有思考、判断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只要行使这些权力,人理应能够摆脱基因的枷锁。更何况人是一种聪明得多、也复杂得多的动物。并没有像什么化学物质、荷尔蒙或者舔的动作那样的因素能单方面决定人的行为模式。
但是,人毕竟也是动物。也要受到基因的控制。荷尔蒙、幼年时所受到的照料,外部的环境,共同决定行为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面临食物短缺甚至是暴力,他就会表现出特定的性格特点。
跟小伙伴一起玩,他对快乐场景的印象不深,但是对那些发生矛盾冲突场景的印象强烈。正做着这件事,周围有点风吹草动他马上就会转过头去做那件事。他善于参加冒险的活动。他非常有办法获得即时的回报,但是不重视长远的利益。他很早就乐于跟异性交往。
难道这样的孩子就不知道好好学习推迟享乐的道理吗?他不明白应该跟人好好合作吗?他的这些行为,可能都不是有意识的。如果环境就是不好,他这么做恰恰是最有道理的。
那当一个聪明的男高中生、明明成绩不错但是决定不考大学了,想要赶紧工作挣钱的时候,当一个女高中生才 18 岁就决定嫁人生孩子的时候,你跟他们讲你以为正确的人生大道理有用吗?
他们的身上,背负着基因的枷锁。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基因的枷锁 —— 这些都是演化留给我们在富足或者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 只是有些人幸运地开启了正好适合的基因表达而已。
*
不知道是不是让你对“遗传”有了新的认识。“生命历史理论”中的“快策略”和“慢策略” ,讲过“贫困病” ,讲过布莱克本和埃佩尔的《端粒效应》。压力会导致人的生理反应,其中就包括皮质醇升高。贫困性格是可以遗传的,而且遗传的不是基因,而是基因表达。
但是之前所有那些理论,都不如戴维·威尔逊在《生命视角》这本书里说的明白。富足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和艰苦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其实每个人的基因里都有 —— 只是一个开启问题而已。
这个演化思维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希望。哪怕现在你的经济状况是贫困的,但只要你能给孩子很多关爱,他就可以拥有富裕的品性。
威尔逊说的这个演化思维的解释,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并不是说这个理论有什么重大争议。这个局面是传统上研究人的行为的、研究脑科学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和研究生物演化的,是几拨不同的人。非得有一些像威尔逊这样的大家出手,才能把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考虑,形成综合的判断。
所幸的是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演化思维。
但如果这么多行为都是继承的,自己怎么才能给自己做主呢?
《生命视角》:你来自传承(下)
基因传递的不仅仅是生理特征,也包括*行为*的模式。在演化思维的这个视角下,再看看卢梭的那句名言 ——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是不是另有一番滋味。从自由不自由的角度来说,基因带给我们的是枷锁。但是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基因决定的行为模式其实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是预装的软件,是出厂设置的技能点。应该为拥有这些不用学就会的能力而感到庆幸。我们是生命演化传承的产物。
而我们传承的还不只是基因。现代演化论者认为,人类的文化,其实也是演化的产物。
*
把一群外地人直接放到北极,哪怕他们都身体很好智力很高,单凭自己也无法生存。可是有很多当地人,身体素质也许一般,却能在那里生存得很好。人都是人,这一群人跟那一群人在基因方面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真正的差别是文化传承。
威尔逊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某个以渔猎为生的部落,因为一起意外事件,导致老人都死了,结果那个部落的一系列生存技能就失传了,剩下的人只能另外想办法谋生。像这样的例子不用多讲也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今天的你站在这里表面上是个独立的人,其实你做事的方法,你的各种知识,都是文化传承赋予你的,你来自传承。
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最大的一个群体选择优势。文化是人群社会合作的产物。得有人创造,有人记录,特别是有人愿意教,有人愿意学,文化才能积累起来。其实以前也说过这个道理:为什么其他动物完成生育任务,把子女带大之后自己很快就死了,而人却在停止生育之后再活那么多年呢?因为人在带大了自己的子女之后,还有另一项使命 —— 那就是作为社会中的博学者,把文化传承下去。
威尔逊认为,文化,其实是一个意义系统。这个系统的输入,是环境信息;输出,是告诉你应该干什么。
为什么说这个系统是意义系统呢?因为这个系统在基因本能之外,又给了我们另外的生活目的。它告诉我们在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应该追求。
打个比方。比如说现在环境信息是春天到了。那么作为农耕文明,我们的文化就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播种。村里的老人会指导你具体怎么播种。
种田可不是写在人的基因里的本能,是出生以后学习的结果。没有文化的族群到了春天只会想到好好享受春光。但是人却能想到抓住这个时机为未来做准备。
如果太平洋树蛙有文化,它们的蝌蚪就算换一个环境,只要赶紧问问当地的老一辈,就知道该怎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了 —— 可惜它们没有。所以文化是对人的赋能,文化让人更自由了。
*
如果说基因是预装在我们头脑里的程序,那文化就是我们后来选装的程序。但它们都是程序。我们只是执行程序而已。
一个北方人本来以种植小麦为生。来到南方,他发现水资源特别多,就跟人学了种植水稻。他的确比太平洋树蛙的蝌蚪有更多的灵活性,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选装程序。但是他仍然是个程序的执行者。
那是不是也可以说,他仍然是被某个程序所控制。
如果换一个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环境呢?既没有基因也没有文化、既没有预装程序也没有选装程序告诉他该怎么办 —— 那他该怎么办呢?
*
基因和文化,都可以说是“先天性的”东西 —— 是你继承的东西。那到底有什么能力是“适应性的”,是我们自己在主动适应新环境呢?
再考察一下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很大一部分功能是先天性的,比如说受伤了应该如何反应,都是预装程序规定好的。但是环境中总是会有各种我们的祖先从来没经历过的新细菌,尤其是各种微生物都在不断地变异和演化,免疫系统不可能指望靠基因编码里写着
IF (遇到XXX细菌) THEN
杀死;
ELSE IF (遇到YYY细菌) THEN
杀死;
……
ELSE
保留
去处理微生物,这样的程序根本写不完。免疫系统靠的是自己也跟着演化。
血液中有30亿个淋巴细胞,每个淋巴细胞都能在 1 秒钟之内释放出 2000 个抗体。抗体的作用是识别陌生的微生物,然后附着在那个微生物的表面,等于是给它打一个标记。而只要一个细菌被抗体给标记了,免疫系统就会启动清除程序,杀死这个细菌。
为什么免疫系统能识别新的细菌?因为体内有一亿种不同的抗体!每种抗体都擅长识别某几种类型的微生物。可以说抗体们已经把所有在理论上可能存在 —— 不管是不是真的已经存在 —— 的微生物都给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分辨率非常高,可以说全覆盖。
而一旦某个抗体发现新入侵的细菌,它就会立即通知生产它这种抗体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立即加大力度生产这样的抗体 —— 要知道,每个淋巴细胞都可以在一周之内分裂为2万个同样的淋巴细胞。
当然,抗体必须学会不要误伤友军,而这就是为什么免疫系统必须跟着人一起在环境中成长。
所以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是用自身的演化来实现创新,它是在不断试错中自发地掌握新东西。这不是安装程序,这是真正的随机应变。
但是威尔逊特别强调,演化系统的这个“适应性的”的能力,是跟“先天性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抗体仅仅是标记敌人,真正杀死敌人的,还是预装的手段。
*
这个道理是学新东西,得跟继承的旧东西配合才好。
有研究者做实验,想看看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是怎样决定跟谁学新东西的。
实验是先让孩子们看一段录像。录像中有两个人,分别玩了一会儿各自不同的玩具,然后吃了各自不同的食物。录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盯着这两人中的一人看。等于说那两个人一个是受到关注的人,一个是无人关注的人。
录像放完,研究者问孩子们,要是你的话,你会选择玩什么玩具,吃什么食物呢?结果孩子们几乎是一边倒的选择了模仿那个受到关注人。
谁受人关注,我就模仿谁 —— 这不太可能是孩子们经过推理判断的决策。他们只是本能地注意到谁受人关注,本能地模仿那个人。这是先天的行为模式。
人有模仿的天性,而模仿对象要挑人,这也是天性。西姆勒和汉森的《头脑里的大象》这本书的时候说过,在美国访谈节目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的节目中,如果访谈对象的地位比金高,金就会模仿对方说话的语调;而如果对方地位比他低,对方就会模仿他说话的语调。
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天生乐意模仿地位比我们高的人。而这个本能,显然对我们有好处。
那如果想教给孩子一点反本能的新东西,找个偶像派明星去教,利用孩子的模仿本能,这不就事半功倍吗?
*
遗传,真是一个神奇的机制啊。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长相之类的生理特征,还有行为模式,还有文化。
有些传承让人感到很无奈。中国有些贪官,说我为啥有了这么多钱还在不断地贪钱呢?因为小时候穷怕了。贫穷能让人爱奋斗爱冒险,但贫穷也可能会限制人的价值观。可是你能说我就不要那些传承,我就要从头开始做个新人吗?
你不能。有些学者看中国文化这么不对那么不好,可是他思考和办事的风格,其实恰恰就是中国式的。人不是孤立的东西,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传承就在你身上。
但最新的演化思维带给我们三个好消息。
一个好消息是我们传承的其实不是哪个特定的行为模式,而是各种写满了 “IF……THEN……” 的程序。有些通过奋斗挣下偌大家业的企业家,回头一看自己的孩子居然醉心于没用的艺术!他怎么对财富就不感兴趣呢?他怎么不像我呢?其实孩子跟他的基因差不多,只不过被不同的成长环境开启了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已。
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艰苦奋斗的程序,也都有艺术家程序,只不过不一定开启而已。
另一个好消息是,文化可以改变我们。小鸟和小老鼠可能会被幼年决定一生,但人有文化,文化能提供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观。
第三个好消息是,人还有创新能力。演化思维告诉我们,最好的创新,应该跟本能相配合。是,你的确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与其选择压制本能,不如选择利用和引导本能,《正念自控法》正是这个思路。
也许你就可以用文化和创新,开启自己未曾表现过的本能。
现在对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演化思维这一派,已经领先于传统上的“白板”派和后来出现的“人脑就是通用计算机”派,可以说是正在成为主流。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看演化思维的实际应用 —— 特别是,如何利用演化思维,改变别人和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