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视角》3:你来自传承

《生命视角》3:你来自传承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5-01-05 11:20 被阅读0次

《生命视角》:你来自传承(上)

有很多特别宏大的、基本的问题,历史上各种思想家、哲学家、文人墨客思考过、困惑过,你要是用演化思维一看,会发现答案无比清晰。

真正的读书人,得敢于思考大问题。演化思维能满足你对宏大叙事的所有幻想。

把人们经常思考的几个重大话题放在一起,用演化思维给来一个终极解释。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不同领域的东西 ——

人的各种特性中,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后天形成的?

学习的原理是什么?

社会传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常说人生要有意义,比如公司都得给员工提供意义,那这个“意义”,到底有什么意义?

人生应该怎样摆脱枷锁,获得自由?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演化思维的两个概念来解释。

第一个概念叫“先天性的(innate)”。这是继承来的东西,包括与生俱来的基因编码和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因。先天性的东西是不自由的,很多表现为潜意识的行为。你可能每天都在这么做,但是不自知。

另一个概念叫“适应性的(adaptive)”。“适应”是进化论的常用词汇,但在这里特指那些在基因编码和文化传承之外,后天主动适应当前新环境的行为。适应性的东西,是你可以自我改变的。

把这两个概念想明白了,就能想明白前面说的那些大问题。

可能会感到非常意外,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先天决定的。

有一种青蛙叫太平洋树蛙。生物学家发现,太平洋树蛙的蝌蚪,会针对三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做出三种不同的反应。

有的蝌蚪从出生到长大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水里没有任何捕食者。这些蝌蚪们整天就自由自在地游泳。

第二种环境是水有鱼类捕食者。在这种环境里出生的蝌蚪,它们整天的行为模式就是尽可能地不动,避免被鱼发现;但是一旦感觉危险临近,这些蝌蚪会以爆发的速度逃跑。

第三种环境,是水中主要的捕食者是昆虫,专门叮咬蝌蚪。这种蝌蚪平时也是尽可能不动,但是感到危险的时候,它们的选择是掉头,把尾巴留给昆虫叮咬 —— 因为尾巴不怕咬 —— 以此保护自己其他器官。

那你说太平洋树蛙蝌蚪的这三种行为,是天生就会的呢?还是出生以后在环境中,通过跟鱼和昆虫的较量,自己学会的呢?

答案是天生就会。研究者做了一个特别有说服力,而且特别直观的实验。这个实验能证明,真正决定蝌蚪行为的,并不是鱼和昆虫的存在本身 —— 而是鱼和昆虫带来的、水里的不同化学物质。

研究者人为地制造了一种水,水里含有鱼释放的化学物质 —— 差不多就相当于是鱼的气味吧 —— 但是并没有鱼,然后让一些蝌蚪在这个水里成长。同时还制造了含有昆虫气味、但是并没有昆虫的水,也让一部分蝌蚪在里面成长。

把这两组蝌蚪放进真有鱼的环境里,那它们会怎么表现呢?结果是鱼水里长大的蝌蚪面对鱼这种捕食者的存活率,大大高于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这就说明,鱼水里长大的蝌蚪,天生就知道怎么对付鱼!

同样地,把两组蝌蚪放进真有昆虫的环境里,则是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存活率更高。

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蝌蚪,其实它们的遗传基因是完全一样的。研究者只是用不同的化学物质,开启了它们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已 —— 而三种行为模式,其实都是基因里写好了的。

用编程语言打个比方。蝌蚪这个行为基因,就好像我们编程用的“如果……则……”语句一样——

如果 (水中有鱼的气味) 则

  平时不动,危险时快跑;

否则如果 (水中有昆虫的气味) 则

  平时不动,危险时掉头;

否则

  自由游泳;

注意这段代码是在蝌蚪出生的时候执行的,而且只执行了这么一次。出生时的化学环境决定了蝌蚪整个幼年到青春期的行为模式。

好消息是它们不需要学习。坏消息是它们不能根据出生以后的环境改变,去随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看似是不同的行为,其实是同一个编码。蝌蚪,生活在基因编码的枷锁之中。

太平洋树蛙蝌蚪的行为模式由出生时水里的化学物质决定,而很多鸟类的行为模式,则是由妈妈留在鸟蛋里的荷尔蒙决定。

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的雌鸟会感受到生存的精神压力。这个精神压力会导致雌鸟体内一种叫皮质醇的荷尔蒙的浓度升高。于是雌鸟产的蛋,也会含有高皮质醇。从这样的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鸟,有独特的行为模式。

它们是穷人家的鸟宝宝。

它们出生时的体型比较小,但是它们肌肉反应很快,它们的飞行速度更快,它们比富人家的鸟宝宝更擅长战斗。它们仿佛注定就不是为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而生的,它们天生就是奋斗者。这些听起来似乎都是优点……但是,因为这些穷人家的鸟宝宝更好斗、更愿意为了获得食物而冒险,可以想见,它们会常常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穷人家的鸟宝宝的这些行为模式,是出生以后一看环境不太好,自己学习和摸索出来的吗?不是。是天生的。

研究者在实验中,可以选择富裕雌鸟的鸟蛋,只是往鸟蛋中注射一点皮质醇,其他一切条件都不改变,这样孵化出来的小鸟,它们的行为模式就跟穷人家的鸟宝宝完全一样。

鸟宝宝的行为模式,完全由鸟蛋里的皮质醇开启。所以这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而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可以设想,这就如同这些鸟的基因中有这么一行代码 ——

IF (皮质醇含量高) THEN

  开启穷人行为模式

小鸟,一点都不自由。

作为哺乳动物的代表,小老鼠的人生选择,并不比小蝌蚪和小鸟更自由。

如果食物充足环境好,母老鼠的生活就比较自在悠闲,她生下小老鼠之后就有很多时间去舔自己的小宝宝。那些经常被妈妈舔的小老鼠,他们成长的气质,就比较稳重、淡定、从容不迫,一看就是富人家的孩子。而那些小时候被妈妈舔得少的老鼠,则是另一种行为模式。

穷人家出生的母老鼠会更早到达青春期,她面对其他母老鼠的时候会更具有攻击性。但是对公老鼠来说,这样的母老鼠更有性吸引力,所以她会更早地怀孕。而穷人家的公老鼠,则会更好斗。

简单地说,这些老鼠更早熟。它们简直是着急忙慌地配对,赶着生育下一代。从演化的角度这完全可以理解:环境这么艰苦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如果不赶紧生育可能基因就流传不下去。

但是,老鼠这种行为模式,既不是理性判断的选择,也不是自己在环境中摸索出来的 —— 它完全是由小时候被妈妈舔舐的次数决定的。只要实验人员用什么人工模仿的方法多舔一舔穷妈妈生的小老鼠,那些小老鼠就会具有富人气质。

老鼠在青春期的行为模式,也是写在基因里面的 ——

IF (被舔的次数少) THEN

  早点配对生育

树蛙是这样,鸟是这样,老鼠也是这样,那难道人类,会有什么不同吗?

人当然不一样。人有思考、判断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只要行使这些权力,人理应能够摆脱基因的枷锁。更何况人是一种聪明得多、也复杂得多的动物。并没有像什么化学物质、荷尔蒙或者舔的动作那样的因素能单方面决定人的行为模式。

但是,人毕竟也是动物。也要受到基因的控制。荷尔蒙、幼年时所受到的照料,外部的环境,共同决定行为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面临食物短缺甚至是暴力,他就会表现出特定的性格特点。

跟小伙伴一起玩,他对快乐场景的印象不深,但是对那些发生矛盾冲突场景的印象强烈。正做着这件事,周围有点风吹草动他马上就会转过头去做那件事。他善于参加冒险的活动。他非常有办法获得即时的回报,但是不重视长远的利益。他很早就乐于跟异性交往。

难道这样的孩子就不知道好好学习推迟享乐的道理吗?他不明白应该跟人好好合作吗?他的这些行为,可能都不是有意识的。如果环境就是不好,他这么做恰恰是最有道理的。

那当一个聪明的男高中生、明明成绩不错但是决定不考大学了,想要赶紧工作挣钱的时候,当一个女高中生才 18 岁就决定嫁人生孩子的时候,你跟他们讲你以为正确的人生大道理有用吗?

他们的身上,背负着基因的枷锁。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基因的枷锁 —— 这些都是演化留给我们在富足或者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 只是有些人幸运地开启了正好适合的基因表达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让你对“遗传”有了新的认识。“生命历史理论”中的“快策略”和“慢策略” ,讲过“贫困病” ,讲过布莱克本和埃佩尔的《端粒效应》。压力会导致人的生理反应,其中就包括皮质醇升高。贫困性格是可以遗传的,而且遗传的不是基因,而是基因表达。

但是之前所有那些理论,都不如戴维·威尔逊在《生命视角》这本书里说的明白。富足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和艰苦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其实每个人的基因里都有 —— 只是一个开启问题而已。

这个演化思维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希望。哪怕现在你的经济状况是贫困的,但只要你能给孩子很多关爱,他就可以拥有富裕的品性。

威尔逊说的这个演化思维的解释,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并不是说这个理论有什么重大争议。这个局面是传统上研究人的行为的、研究脑科学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和研究生物演化的,是几拨不同的人。非得有一些像威尔逊这样的大家出手,才能把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考虑,形成综合的判断。

所幸的是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演化思维。

但如果这么多行为都是继承的,自己怎么才能给自己做主呢?

《生命视角》:你来自传承(下)

基因传递的不仅仅是生理特征,也包括*行为*的模式。在演化思维的这个视角下,再看看卢梭的那句名言 ——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是不是另有一番滋味。从自由不自由的角度来说,基因带给我们的是枷锁。但是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基因决定的行为模式其实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是预装的软件,是出厂设置的技能点。应该为拥有这些不用学就会的能力而感到庆幸。我们是生命演化传承的产物。

而我们传承的还不只是基因。现代演化论者认为,人类的文化,其实也是演化的产物。

把一群外地人直接放到北极,哪怕他们都身体很好智力很高,单凭自己也无法生存。可是有很多当地人,身体素质也许一般,却能在那里生存得很好。人都是人,这一群人跟那一群人在基因方面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真正的差别是文化传承。

威尔逊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某个以渔猎为生的部落,因为一起意外事件,导致老人都死了,结果那个部落的一系列生存技能就失传了,剩下的人只能另外想办法谋生。像这样的例子不用多讲也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今天的你站在这里表面上是个独立的人,其实你做事的方法,你的各种知识,都是文化传承赋予你的,你来自传承。

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最大的一个群体选择优势。文化是人群社会合作的产物。得有人创造,有人记录,特别是有人愿意教,有人愿意学,文化才能积累起来。其实以前也说过这个道理:为什么其他动物完成生育任务,把子女带大之后自己很快就死了,而人却在停止生育之后再活那么多年呢?因为人在带大了自己的子女之后,还有另一项使命 —— 那就是作为社会中的博学者,把文化传承下去。

威尔逊认为,文化,其实是一个意义系统。这个系统的输入,是环境信息;输出,是告诉你应该干什么。

为什么说这个系统是意义系统呢?因为这个系统在基因本能之外,又给了我们另外的生活目的。它告诉我们在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应该追求。

打个比方。比如说现在环境信息是春天到了。那么作为农耕文明,我们的文化就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播种。村里的老人会指导你具体怎么播种。

种田可不是写在人的基因里的本能,是出生以后学习的结果。没有文化的族群到了春天只会想到好好享受春光。但是人却能想到抓住这个时机为未来做准备。

如果太平洋树蛙有文化,它们的蝌蚪就算换一个环境,只要赶紧问问当地的老一辈,就知道该怎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了 —— 可惜它们没有。所以文化是对人的赋能,文化让人更自由了。

如果说基因是预装在我们头脑里的程序,那文化就是我们后来选装的程序。但它们都是程序。我们只是执行程序而已。

一个北方人本来以种植小麦为生。来到南方,他发现水资源特别多,就跟人学了种植水稻。他的确比太平洋树蛙的蝌蚪有更多的灵活性,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选装程序。但是他仍然是个程序的执行者。

那是不是也可以说,他仍然是被某个程序所控制。

如果换一个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环境呢?既没有基因也没有文化、既没有预装程序也没有选装程序告诉他该怎么办 —— 那他该怎么办呢?

基因和文化,都可以说是“先天性的”东西 —— 是你继承的东西。那到底有什么能力是“适应性的”,是我们自己在主动适应新环境呢?

再考察一下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很大一部分功能是先天性的,比如说受伤了应该如何反应,都是预装程序规定好的。但是环境中总是会有各种我们的祖先从来没经历过的新细菌,尤其是各种微生物都在不断地变异和演化,免疫系统不可能指望靠基因编码里写着

IF (遇到XXX细菌) THEN

  杀死;

ELSE IF (遇到YYY细菌) THEN

  杀死;

……

ELSE

  保留

去处理微生物,这样的程序根本写不完。免疫系统靠的是自己也跟着演化。

血液中有30亿个淋巴细胞,每个淋巴细胞都能在 1 秒钟之内释放出 2000 个抗体。抗体的作用是识别陌生的微生物,然后附着在那个微生物的表面,等于是给它打一个标记。而只要一个细菌被抗体给标记了,免疫系统就会启动清除程序,杀死这个细菌。

为什么免疫系统能识别新的细菌?因为体内有一亿种不同的抗体!每种抗体都擅长识别某几种类型的微生物。可以说抗体们已经把所有在理论上可能存在 —— 不管是不是真的已经存在 —— 的微生物都给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分辨率非常高,可以说全覆盖。

而一旦某个抗体发现新入侵的细菌,它就会立即通知生产它这种抗体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立即加大力度生产这样的抗体 —— 要知道,每个淋巴细胞都可以在一周之内分裂为2万个同样的淋巴细胞。

当然,抗体必须学会不要误伤友军,而这就是为什么免疫系统必须跟着人一起在环境中成长。

所以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是用自身的演化来实现创新,它是在不断试错中自发地掌握新东西。这不是安装程序,这是真正的随机应变。

但是威尔逊特别强调,演化系统的这个“适应性的”的能力,是跟“先天性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抗体仅仅是标记敌人,真正杀死敌人的,还是预装的手段。

这个道理是学新东西,得跟继承的旧东西配合才好。

有研究者做实验,想看看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是怎样决定跟谁学新东西的。

实验是先让孩子们看一段录像。录像中有两个人,分别玩了一会儿各自不同的玩具,然后吃了各自不同的食物。录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盯着这两人中的一人看。等于说那两个人一个是受到关注的人,一个是无人关注的人。

录像放完,研究者问孩子们,要是你的话,你会选择玩什么玩具,吃什么食物呢?结果孩子们几乎是一边倒的选择了模仿那个受到关注人。

谁受人关注,我就模仿谁 —— 这不太可能是孩子们经过推理判断的决策。他们只是本能地注意到谁受人关注,本能地模仿那个人。这是先天的行为模式。

人有模仿的天性,而模仿对象要挑人,这也是天性。西姆勒和汉森的《头脑里的大象》这本书的时候说过,在美国访谈节目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的节目中,如果访谈对象的地位比金高,金就会模仿对方说话的语调;而如果对方地位比他低,对方就会模仿他说话的语调。

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天生乐意模仿地位比我们高的人。而这个本能,显然对我们有好处。

那如果想教给孩子一点反本能的新东西,找个偶像派明星去教,利用孩子的模仿本能,这不就事半功倍吗?

遗传,真是一个神奇的机制啊。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长相之类的生理特征,还有行为模式,还有文化。

有些传承让人感到很无奈。中国有些贪官,说我为啥有了这么多钱还在不断地贪钱呢?因为小时候穷怕了。贫穷能让人爱奋斗爱冒险,但贫穷也可能会限制人的价值观。可是你能说我就不要那些传承,我就要从头开始做个新人吗?

你不能。有些学者看中国文化这么不对那么不好,可是他思考和办事的风格,其实恰恰就是中国式的。人不是孤立的东西,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传承就在你身上。

但最新的演化思维带给我们三个好消息。

一个好消息是我们传承的其实不是哪个特定的行为模式,而是各种写满了 “IF……THEN……” 的程序。有些通过奋斗挣下偌大家业的企业家,回头一看自己的孩子居然醉心于没用的艺术!他怎么对财富就不感兴趣呢?他怎么不像我呢?其实孩子跟他的基因差不多,只不过被不同的成长环境开启了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已。

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艰苦奋斗的程序,也都有艺术家程序,只不过不一定开启而已。

另一个好消息是,文化可以改变我们。小鸟和小老鼠可能会被幼年决定一生,但人有文化,文化能提供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观。

第三个好消息是,人还有创新能力。演化思维告诉我们,最好的创新,应该跟本能相配合。是,你的确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与其选择压制本能,不如选择利用和引导本能,《正念自控法》正是这个思路。

也许你就可以用文化和创新,开启自己未曾表现过的本能。

现在对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演化思维这一派,已经领先于传统上的“白板”派和后来出现的“人脑就是通用计算机”派,可以说是正在成为主流。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看演化思维的实际应用 —— 特别是,如何利用演化思维,改变别人和自我。

相关文章

  • 【读书笔记】生物基因和编程

    《精英日课·第三季》 之《生命视角》你来自传承 1.生命,行为模式,基因,编程,初始条件 2.这一讲开始了上帝视角...

  • 《生命视角》4:你来自传承(上)

    今天我们继续讲戴维·威尔逊的《生命视角》这本书。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非常高,我们不得不把节奏稍微放慢一点。 有很多特...

  • 《生命视角》4和5:你来自传承

    《生命视角》4和5:你来自传承 演化思维的两个概念: 1)先天性的(innate):这是你继承来的东西,包括与生俱...

  •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所有的困惑都来自于我们受限的视角,当视角一扩展,你便能体会到以往让你经验的那些受苦的事件均成为了锤炼你生命品质的一...

  • 自我介绍第一讲 课程笔记 如娜 0502

    一、所要达到的效果 产品视角、用户视角、传播视角:真实、有用、能二次传播 二、拆解思路 1、你是谁? 来自哪里?学...

  • 自我介绍第一讲 课程笔记 如娜 0502

    一、所要达到的效果 产品视角、用户视角、传播视角:真实、有用、能二次传播 二、拆解思路 1、你是谁? 来自哪里?学...

  • 为什么笑不出来?

    今天的结合里,我感受到了很多生命的沉重,那种沉重来自于祖辈的传承,来自于自己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苦难,仿佛生命本就该...

  • 信仰

    194/1000 你的见识来自于你的视角和视野。一个视角狭隘的人,很容易看见别人的黑暗;一个视角宽阔的人,很容易看...

  • 视角学认识论(4):视角

    在生命视角学和生命宇宙观中,视角是核心范畴。“一切皆是视角。”此为视角学之核心法则。 在视角学中,视角具有非常丰富...

  • 生命 传承

    如果说童年是人生最初的美好,那么爱情,便是人生最初的绽放,两情相悦,长相厮守,便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有人会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视角》3:你来自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vk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