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和冉冉老师开启了第二个话题《建立恐龙博物馆》,刚好赶上这学期的成长课。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原因是孩子们对恐龙这个话题并不陌生,是他们感兴趣的点,紧张的是面对这样一个主题,我们该向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传达什么?知识科普到什么程度?什么方式才是最恰当的?......我和冉冉老师从备课再到上课,中间一直琢磨、寻找“教”与“学”两者关系的平衡点,最后逐渐梳理出我们的教学思路。
张老师说:
本学期第二个话题是《建立恐龙博物馆》,属于【共享地球】领域,前面我们探索了物种的起源和恐龙的特点与分类,这节课《恐龙大追踪》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期的环境状况,归纳对应时期下恐龙的肢体特征,旨在通过对恐龙主要生活时期的探索,认识地球在恐龙时代与现代的不同,知道恐龙与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密切的关系。
本堂课从“柏林恐龙博物馆”的视频引入,呈现柏林恐龙博物馆的内景作为现实和远古过去的契合点,接着把“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期对应到恐龙博物馆三个场馆(三叠纪馆、侏罗纪馆、白垩纪馆),借此展开对恐龙的大追踪。运用音乐、戏剧、与现实生活联结的广告相融合的体验方式,把静态的科普知识转化为多感官的动态认知,让学生深刻感知恐龙生活的三个“纪”:在教学前两个环节加入了多种恐龙音效和视频片段,深化对三个时期及其恐龙的感知;在第三个教学环节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联结,融入贴近生活的广告,让学生自行为三个场馆设计“广告语”,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学以致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知识背后的价值,课堂教学的空间感就此拓展延伸。
接下来的环节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云朵们化身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期的代言人,结合三个时期的环境和恐龙的特征来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学生“认领”角色后主动思考对三个时期的看法,通过角色扮演及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对话交换彼此想法,擦出属于他们的火花。
课堂的最后,给孩子们留了二选一的作业。
成长课结束,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当课程内容设置比较丰富时,应该把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避免仓促进行,应该留给孩子每个环节充足思考的时间,以便于孩子消化吸收。
2、在第三个“广告语设计”环节出示了广告语的几点要求,让孩子们自主设计广告语。上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没有get到题意,看了白板上的要求依然不知所措。下午伙伴们的评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广告语设计对于成人来说是一个很新颖的环节,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题目稍有难度。如果这个环节事先能够加以引导,多铺设一些广告语的内容涵义,可能学生的潜能会被更多地激发”......嗯,在做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授课对象正处于哪个阶段,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
教学是一段自我修炼的旅程,离不开课前精心的设计,更离不开课后的反思与总结,感谢我的伙伴们给我的宝贵建议!吼吼~继续加油❤
冉冉老师说:
在建立恐龙博物馆这个话题中,孩子们已经对各种常见恐龙的特点了熟于心,这堂课再次回顾三种常见恐龙:霸王龙,剑龙和异特龙的特性,重点关注数学信息……将数学课与主题课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比较恐龙的体长,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很容易感知到数的大小,如何得出结论的策略则是本堂课重点探究的问题。经过短暂的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后来我总结,对于他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知识,可以直接提问,这样会给课堂节省下更多的时间。
其中一组同学提出了采用数轴的方法,通过“接近”这个词引入了本堂课第二个重点内容-初步认识近似数,通过数轴找点直观感知“约等于”以及表示方法,联想生活中遇到的近似数思考为什么我们会用到近似数,“我的身高大约是一米。”“我的体重大约是五十斤”“我们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大约有五十人””恐龙大约生活在一亿五千万年前”“霸王龙的体重大约是九吨”……
在实际的课堂进行中,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预先设想到,要根据课堂实际适时改变策略,以节省更多时间。新课总结后应及时配合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新知。如何将话题与学科深入融合,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感谢二年级的小伙伴们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