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对于考生而言,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可以放松了,然而,对于他们的父母而言,则是继续处于煎熬之中:等待分数的煎熬、填报志愿的焦虑、录取环节的忐忑......其实,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或许还会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延续。
最近的五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均在千万之上。2019-2023年,分别是1031万、1071万、1078万、1193万和1291万人。一方面,是历史上报名人数最高的几年;另一方面,近五年,也在逐年增多。
与之相对应,18年前出生的人口数量分别是1702万、1647万、1599万、1593万、1617万,这样,高考报名率就由2019年的60.58%攀升到2023年的79.84%。
我们知道,中考实现学生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就读,一部分进入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就读,二者比例基本上五五开。理论上,后者也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但难度极大,所以,现在一般是走职教高考的通道。
既然如此,对比高考报名人数和18年前出生人口数量的报名率怎么会高出50%?说明有越来越多的考生是复读生。观察相关数据,复读生的占比越来越高。
我们再看近年来的录取率,2019-2022年分别是79.53%、90.34%、92.89%、85.04%,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可谓“十之八九”了。换言之,除了全日制高等教育,加上开放大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成人教育途径,完全可以做到“只要你想深造,上大学就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
乍一看,哪怕中学阶段每天大把时间玩手机、刷视频,都能够把身份从“高中生”刷到“大学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是,总有人对取得的成绩不满意,加上高考早就没有了年龄限制,于是,不少人放弃录取,争取二战、三战。
现在高等学校大约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包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高专1489所,另有成人高校254所。由此可见,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大约只有40%出头。在中国老百姓认知里,全日制强于成人教育、普通本科院校强于高职高专、985(211)强于一般本科院校。既然存在差别,本着“人往高处走”的心理,有的考生就选择了放弃。一些高职学院就常常有将近二成到三成的录取学生放弃入学,或者根本就完不成招生计划。至于部分办学水平一般的本科院校,也存在完不成招生计划的现象。这些放弃入学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复读。
复读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我哥哥1979年参加高考,他的一个同学名落孙山后复读了五年才考上了中专(那时的中专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具有干部身份),就此改变命运,一时间成为趣闻也成为美谈,说起来羡慕不已(跳出了农门)和后悔不已(没有复读)。我1982年参加高考,当时班级六十个左右的同学里就有十五六个复读生,而作为省重点中学的我们班只有23人在当年考上了中专、大专和本科,其他人基本上选择了在各个学校复读。
不同时期的复读,其背景各不相同。比如,上世纪80年代参加高考的,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高峰期出生的,每年至少2500万出生人口,而80年代参加高考的时候还得经历预考,仅仅一个预考就刷掉至少一半的人。我参加高考的1982年7月份高考的187万人,是之前1977-1982年中参加高考人数最少的,还是1982-2023年中录取人数最少的,参加高考的比2000年之后录取人数还要少。那时的复读生,大多数基本上属于“可造之材”。
而现在的许多复读生大多数是属于平庸之辈,也就是同年龄段中的等而下之者。
这种把高三读成高四、高五的高考复读生,与近年来明显增多的考研大军中的二战、三战者有点类似,而且在高考、研考中同时存在的现象值得思考。近年来研考报名人数也是迭创新高,其中2023年达到548万,令人咂舌,据朋友介绍和浏览相关资讯,人数的逐年大幅度增加,也是拜反复参考者的蜂拥而入所赐。
这些不能“首战即终战”的考生,即使最终考上,实际上一般也不受欢迎,因为作为“失败者”的他们往往被贴上不够聪颖的标签,而且年龄比应届生大出几岁也意味着他们可塑性差和成长空间受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