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滴滴顺风车一案的详情,想必大部分人已经通过网络了解。
最新情况是∶交通部、公安部已经约谈滴滴公司; 滴滴公司两名高管辞职;8月27日起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
针对舆论批评滴滴公司 “ 承诺多,整改少”的现象,这次滴滴似乎拿出了行动,但实际如何还得用时间来检验。
一个年轻的女孩,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心情肯定是喜悦都,却不幸丧命于歹徒之手。
关于滴滴,有两个必须知道的现象所有人愤怒,受害者家属对滴滴公司直言∶你们摸着良心说,这是第几次了,五月才发生空姐遇害案 …………
旁观者也愤怒,不少人表示卸载滴滴才能保平安。
除了这些愤怒和憎恨,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两个现象。
一、大量外包业务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滴滴公司存在许多外包业务,比如此次案件中,滴滴客服人员的相互推诿拖延时间,使得警方无法第一时间获取车牌车主信息,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互联网公司都喜欢外包,把一些繁琐的、不怎么赚钱的业务交给第三方公司去做,自己作为甲方可以节约很多人力成本。
以最常见的程序员为例子来说,外包公司的程序员是以甲方的需求驱动的。
虽然跟甲方程序员一样,他们都是以实现业务方的功能为己任,但是外包公司的程序员不需要为产品的最后成功与否负责。
关于滴滴,有两个必须知道的现象许多外包业务也是如此,他们以实现产品功能为主,至于成功与否、风险如何则通常排在第二位或第三位。
甲方公司有自己完整的产品线和责任机制,但外包公司只需对约定产品内容负责,不会涉及整个产品的风险,因为这与他们无关。
既然无关,那就很容易出现“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各自安好,办好自己份内的事儿。
滴滴客服人员,没有权力向受害者家属朋友提供司机信息,即使警方表明身份,客服的回答依然是 “我们会加急处理” 。
时间就这样被耽误了, 从下午3点42分到晚上8点,滴滴用了4个小时18分钟进行回复。 而这不长不短的时间,已经让受害人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一线客服人员没有权力提供司机信息,也许他们真的在加急处理,如果是外包团队,他们层层汇报,然后报告给直属高管。
不过这种做法,显然非常不 “互联网思维” 很多互联网公司讲求扁平化、管理去中心化管理,一线员工和高管应该可以直接对话。
关于滴滴,有两个必须知道的现象目前的迹象看来,滴滴一线的客服人员没有直接报告主管,也许他很忙,没有意识到家属的急切心态;也许他第一时间真的报告主管了,但是由于是外包,还得层层反映。
这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才能知道属于哪一种。
不过可以确定,就在案发前一天另一位乘客曾经向滴滴举报过该司机,但滴滴并没有采取实际措施。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互联网公司存在大量外包业务,外包本身并无过错,这是市场和资本的选择。
但是如何处理外包公司和甲方公司的关系,则是千秋百态,各有不同。
如果外包公司发现产品出现问题和重大风险,自己是否可以独自处理,还是汇报甲方主管,各有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二、社交,互联网社交
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各种产品平台,几乎都喜欢做社交,和社交功能搭边以增加用户黏性。
此次出事的滴滴顺风车业务,也主打社交功能。
关于滴滴,有两个必须知道的现象滴滴在推出顺风车业务时,发布了颇具暧昧意味的广告,以强调其社交属性,比如:
顺路是最好套路,据滴滴研究院预测,每个周末的半夜,都会在后海附近出现约786位孤单的乘客需要安抚。
真的是“巧遇”吗?嗨,又见面了,真巧哦。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你的小秘密,你没那么顺路,不过这场甜蜜的戏,我想和你一直一直演下去。
第一次见面,干嘛给我免单?第一次看到你就知道,反正早晚连我都要成为你的。
此次事件中,辞职的滴滴黄总经理曾经对媒体说,在同类产品的对比中,滴滴顺风车的优势是:“和出租车、专车、快车不一样,顺风车在政策方面有多项利好,而独有的社交性还能为这一业务加分。”
关于滴滴,有两个必须知道的现象人人都想做社交,互联网+,似乎已经变成了社交+ ,都想从社交领域分一杯羹。
但现实很残酷,无论是支付宝还是滴滴顺风车,在做社交方面并没有成功,反而惹来一身水骚。
但是社交功能,仍然让许多互联网公司趋之若鹜。
想赚钱就做社交,有了社交,盈利模式也会多样化∶可以进行广告投放、充值虚拟货币、提供会员服务、专属内容观看等等。
由于高汇报的可能,尽管有许多失败者,但也有几家成功的,比如抖音、拼多多,他们在社交领域杀出了重围。
但是社交也有风险,就像出去见网友一样也存在风险,尤其是处于一个封闭环境的汽车内,本身的危险性就是直线上身的。
运输功能是主要的,把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才第一原则,而不是想着做社交。
整个行业都想去社交,这本身就不正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