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克富
很高兴培训班的学员能够从多个维度、多种方式方法来谈论心理健康,这样的谈论基于心理学的标准却又鲜活而不再抽象。比如昨天有位学员说,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做到“知错就改”即所谓“知行合一”,而那些知错不改的人就得考虑其心理健康水平太低,甚至得怀疑其心态是否正常——因为这些人的认知和行为已经不一致。
我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那些知错不改,或者知错想改却改不掉的人,是真的知错吗?比如那些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却依然在抽烟者、那些知道酒后驾车危险却依然酒后驾车者。
讨论的结果是,这种人是真的知错,之所以改不掉或不去改,是因为被情绪控制着,从而不能将意志行为付诸行动。当然,大家都知道在对诸如烟酒的成瘾性喜爱和行为背后,是其内心强烈的需要。
做不到,不是认知的问题,而是情和欲的欠缺。
心理医生要做的,可能就是从情入手去探讨欲,协助求助者认识并恰当地表达其内心的诉求。
话题再转到“知”和“改”上来时,我又提了一个比较“二”的问题:知错和改错,哪个更重要?
各抒己见,不求共识。要求无论是认为“知错重要”的,还是“改错重要”的,以及和稀泥认为二者都重要的,必须用生活中的例子作论据而不是理论推导。
轮到我,深知此时不能暧昧,就干脆地说:因为知错在先改错在后,知错是改错的必要条件,因此知错远比改错更重要!
似乎“知道而做不到”,也不能说就是不正常或不健康的。
例子如下:
1. 我一直在讲“井底之蛙”,却不知道自己就在“井”中,比如我总是把“陷阱”写作“陷井”而不知此“阱”非“井”,直到前不久我一师兄给我指出来才如梦初醒。当然,一旦知道自己错了,我立马就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有人指出我把“沛”字的右边写作“市场”的“市”是错误的,我当然也改了。
2. 前几天看一档电视节目,当现场的专家指出主持人所念的“遥看瀑布挂前川”之“看”应该读kān而不是kàn时,简直惊掉了我的下巴,再查查才知道原来那么多古诗词我的读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没有人给我指出来,我至今也不知道在读某些诗词时是对的还是错的,只是不再敢肯定一定就是对的。
3. 有个学员在看了我的讲课视频后跟我说,我站立时身子总是歪斜的。这一点我以前从未意识到,自从意识到了就有所改进但有时候还是不能正且直地站着。
4. 曾问一位求助者咨询时我给她留下了什么印象,她说:“您始终皱着眉头,这让我印象深刻!”后又补充说:“我当时就想,您是在认真思考,对我是用心的!”再后来总有人说我皱眉头这事儿,但我至今却是仍意识不到的。
……
诸如此类的例子我能举出很多——那是我的自知,尽管不一定都是错。
我始终觉得,对任何人而言,自知都是第一重要的。只有能够“自知”,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觉察”,也只有在觉察基础上才会改变并形成习惯。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说明“自知之明”是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的,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可怕的就是错了却不自知,以至于错上加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