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六种岗位类型”里提出一个观点,岗位就是对组织任务的分解,按任务是否明确、分配是否饱满,可以将岗位分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岗位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管理上应该注意的地方。
有了对“岗位”和“组织任务”间逻辑关系的基础认识,我们讨论一个更具体的问题——“怎样设置岗位呢?”
比如:
如果企业按成本倒推,规定某部门只能有10万/月的工资预算,那定什么岗位,几个人,该如何决策呢?
如果部门整体绩效完成不好,但每个人又都很忙,不能加人又要解决问题,怎么办?
这些问题场景都要通过岗位分析来解决。
岗位是装好了组织任务的细胞,岗位和岗位串起来,构成了组织的晶体结构。
我有一个观点,从组织的角度看,没有完全独立的岗位,每个岗位都至少有两条“触角”,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它的内部客户(向别人产出价值),且它自己也是其他岗位的内部客户(向别人提出需求)。这个岗位之间一环扣一环的东西,就是组织的“内部业务价值链”。
对这个概念的认知非常重要,它对HR的启发是,当要分析岗位时,先去搞清楚它在组织中价值链的闭环。
说起来挺玄乎的,做起来却很明确。
一张图
第一步,请你去画一张图。
对,画一张岗位“需求接入——岗位任务——价值产出”的图。
HR们检视下自己对岗位的理解透不透彻,看懂JD只是初级水平,你并不能做判断,能画出这个图才算上了道。
拿曾经盘点运维部的岗位举个栗子,运维部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客户发现产品出了问题,会第一时间找运维,产品可不可用,到运维手里跑跑便知。
所以,运维岗的内部业务价值链上,前端接产品、研发,工作前置到需求讨论环节,后端接研发、客户,运维信息要及时同步,第一时间发现、解决问题,甚至预防问题的发生。
而运维部内部,可以按时间顺序,梳理出任务。
一个表
第二步,请你去填一张表。
组织任务理清了,接下来就是定岗位,那就要弄清楚,每个任务的标准是什么,岗位的边界在哪里(权力和责任)。
弄清楚任务标准,就可以明确干这个活的人,他需要怎样的能力和经验;弄清楚边界,就可以明确软性的、或者可迁移的能力和经验要求(比如,“给研发提要求”,得要敢提,懂程序猿们的语境和心态,最好主动知道什么时候提等)。
定岗
第三步,定岗。
就是说,这些事儿,交给哪些人,多少人完成。
操作上面,按照任务标准先解构出硬性能力要求(知识、经验、对工具的操作等),再描绘出软性能力要求(个性、能力、素质等)。
这会儿是不是感觉熟悉了,对,这就形成了咱们HR喜闻乐见的“岗位说明书”。
模板就不放了,网上一搜一大堆。只叨叨几个要注意的点:
1、这么做来滴,才是有效滴,不是形式化滴。
2、还记得岗位是杯子的那个比喻吗?设置岗位任务时,七分即可,不宜过满,就像杯子倒水太满就容易洒出来,你得考虑“任务忙闲不均、能力有大有小”的情况。
3、岗位任务合并时要实际一点,参照市场人才情况,能力互相的可迁移性,这世界上没有超人。
4、岗位的各种任务之间应有主次之分,核心要解决什么,对应的核心能力就得重点考察。那些需要花费时间多、成长性不高的任务(属于“任务明确且饱满的岗位”),尽量别雇专人干了,可以尝试分摊到各岗位身上。“hey,这个任务咱们大家逃不掉,兄弟们就一人担一点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