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明知一些事很重要,却又不知道从何入手。正如我刚开始读《心理抚养》一样,也明知心理抚养很重要,却不知道心理抚养要从何处下手。所以,今天想说说李玫瑾教授在此书中谈及的四个方面。
一.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李玫瑾教授指出,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情感抚养对于孩子的重要。那么情感抚养可以交给外人来完成吗?
不可否认,养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养育的辛苦,有些人在孩子一出生时,就选择将孩子交给保姆之类的人在抚养。可是,保姆的养育和父母的养育是不同的,即使孩子再怎么样,只要不是精神上有问题,父母都会耐心地呵护孩子,换言之,父母是真心实意的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近年来,保姆为了让婴儿不哭不闹而喂食静心口服液或安眠药的事件却时有发生。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保姆都会这样,但是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欧几里德曾说“几何无王者之道”,可是,养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多少孩子到了后来出现了一定问题,不正是因为父母当初想少遭罪造成了呢?所以我想,情感抚养还是由父母来完成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吧。
二.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
李玫瑾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性格平和的人,在小时候一般能得到及时到位的照应。而脾气暴躁的人正好相反。所以,如果你不想有一个暴脾气的孩子,要么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应该将他们照料到位。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立刻满足他。这句话对么?我的看法是要看孩子的年龄,或者说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当孩子还处在情感抚养阶段时,他们是没有什么小心思的,他们哭一般是有生理上的需求或是哪里不舒服了,这个时候必须要给他们及时到位的照顾。可是,到了性格培养的阶段,他们则会通过一些行为来试探父母的反应,比如哭。如果他们通过某种方式达到目的,则有可能经常耍这种把戏。所以这个阶段不立刻满足他们是道理的。
三.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丰富。
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变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而其关键原因就是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这让我想起了本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在“感觉剥夺”实验中,那些无法忍受感觉剥夺的实验者可以随时终止实验,可是对于三岁之内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耳边经常听不见人的声音,这与剥夺他们的听觉又有何异?更可悲的是,他们还什么都做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所以,在我看来,李教授说这种缺乏声音的抚养是不到位的心理抚养我还是很认同的。而这也警醒我们,初为父母,即使平时再忙再累,也不要吝啬时间同孩子多说说话。
四.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李玫瑾教授指出,观念是由生活情景形成,不是由推理形成。这句话不难理解,但是为孩子注入心象中的心象是何意呢?
百度上的解释是: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称为知觉形象或者组织样式称为心象。
所以,在我看来,说心象一词太fashion了,倒不如就理解成生活情景。记得小时候,母亲总爱跟我讲故事,有一个故事我记忆非常深刻。故事是这样的,说是一对父母有事要出一趟远门,得过几天才能回来,于是就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了个大饼。可是当父母回来时,孩子已经死了。原来孩子只将脖子旁边够得着的饼给吃了。
这样的生活情景一直都出现在我脑海里,而我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凡事得靠自己。所以,我能说什么呢?我能说“凡事靠自己”的观念是靠母亲给唠叨出来的么?还真是!所以,父母有时候的唠叨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注入了心象,为孩子形成一些重要观念做好了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