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日,继续读书。
读的是李玫瑾教授的大作《心理抚养》。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很有收获。
任何出行问题的孩子,不应该只是找孩子谈,应该找家长谈,一切根源都来自于家长。
心理治疗不是心理安慰。
“患者中心说”,我就坐在这里听你说,适当地问一声:为什么?
最后,你明白了。
因为没有读完,把感受最深的记录一下。
摘录几段李教授的文字:
有一次,我从北京前往北戴河,一大早就起床赶火车。我上车后特别困,想趴在桌上睡一会儿,可身侧有一男一女相对而坐,那个男的一直滔滔不绝,声音很大,嗓音还很难听。如果是十几分钟,我还能忍,可半个小时以后他仍在说,我就忍不了了。因为我实在困得要命,老听到那个声音就很痛苦。
我就时不时地转头瞪那个男的一眼,用表情来表达情绪,可他当时好像很兴奋,继续聒噪。我就拿起水杯喝了一口,然后把杯子“啪”地一声放在桌上。这个故意制造的声响吓了他一跳,我这是在用声音表达情绪了。他看了我一眼,我又瞪了他一眼,可他就是不识相,又开始聒噪。
我真的忍无可忍了,就大声地对他说:劳驾,您能不能小声点?我起得太早,到站后还要工作,现在想安静睡一会儿,谢谢您了!”
还好,这个人听进去了。估计他真是个反应迟钝的人,我刚才的种种情绪表达他都读不懂,当我明确告知后,他终于放低声音了。
当人被他人的言语、动作等冒犯后感到不快时,不能一味忍受,该表达就要表达,不然会郁闷,但表达时又不能太过,要适度和有节制。这种分寸感,很多人觉得很难把握。
我觉得最好的情绪表达方式是言语沟通。我之前用了那么多表情和动作都没有效果,一开口就让邻座男子降低嗓门了。当然,言语沟通要注意规则,不管认识对方与否,要尽量使用敬语,对孩子则要用平等、尊重的语气。因为对方不是你,你们是独立的两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所以,你可以表达你的想法和建议,但不必强求别人接受。如果邻座男子对我的要求不予理睬,甚至表现出不高兴,要跟我急,那我就会拎包走开,找别的地方待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