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这一节的核心,无外乎弄清一个关键字“至”。
“及其至也”——最高境界的道,何为最高境界的道?对于人,对于天,还是对于万事万物?答案:对于夫妇(普通百姓)。
人生乎于天地之间,也即存于六道之中,撇去四大恶道不说,也就真正留有天道与人道二者,前者:损有余而补不足;后者:损不足以奉有余。在此二者中夹杂“中庸之道”,也就成为了如下历程:
人之道(是否能够成为普通人)【→】人类(造端乎夫妇)→君子(及其至也)→天之道(察乎天地)
也即:“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在人道初期,还存在一个是否能够真正长大成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出生之时人格相互平衡(等),但在经历过后天的教育与学识后,有些人失去了为人的资格,而也的确只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人类的身份自居,学习人类应该学习的东西后成为普通的人类,开始走上人类的道路,循着人类的方向与目标前行(君子→天道→天人合一→灵魂升华)。且,从这一段历程来看,只要有幸成为普通的凡人,就能够依靠自己的学习、模仿、传承、创新等方式(在《中庸》里,其中的方式就是贯彻中庸之道),朝着君子(人上人)的道路前行,也即,普通人贯彻中庸之道后循着君子的道路,慢慢和君子靠拢,最终以半君子的状态存活于世间。
这,也印证了文中所提及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与“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然而,可惜的是,那些有幸已经成为普通人的凡人,却也不走在人类的道路上,离人类必须学习与贯彻的善知识越来越远,直至在人生的历程中,被世间的诱惑、磨难、困苦拖下水,不仅慢慢失去为人的资格,也辜负了自己出生到成人的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所以说,贯彻中庸之道首先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人,而就是为了自己依旧能以人类的身份存在于世间,然,对于君子的向往与前行是一种人类选择的必然。换言之,若不走君子这条路,对于其他的道路来说,都会引导人类走上一条与人道毫无关系的路,这条路多险而又艰难——大道经过诸子百家以及世代的延续直挺挺的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走,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走上一条不归路,这哪能说明你是一个真正的华夏民族后代呢?毕竟中国人和华夏民族后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对于中庸之道的贯彻合乎天道的准则(损有余而补不足),线性(中庸之道)与平面(天之道)的关系相辅相成。
再者,于中庸之道之先,人们不用弄清中庸之道是什么,只需要认可自己跟着圣贤前行的心志就可以了,也即,先摆正向圣贤学习的心态与想法,再全身心的跟随圣贤之理,中庸之道就会非常的简单与容易。
最后,记得一点即可,圣人是真正的人上人,不会舍弃一个走在人道之上的普通人,只要诚心诚意的向往、跟随与学习,人类存在的意义会在不久的将来浮现在每个人的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