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跳水》,在理解人物品质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好的方法救下孩子?小组讨论后,有的说没有更好的办法,有的说搬梯子铺垫子,都被其他小组否决了。瑶说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让孩子慢慢坐下来,双手扶着桅杆,一点一点向后退。桅杆只有一米多,孩子会自己救下自己的。”几个同学也说这样的方法可行。好吧,这可怎么理解船长“当机立断”、“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呢!
不过,我没有直接打断,而是让他们充分表达,因为我觉得有时看似无用的发言也是思考的结果。然后让他们对比一下,我们的方法和船长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在对比中,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常识去体会船长的方法会好一些,瑶坚持认为他们组的方法最好。有同学说蹲下去会重心不稳,瑶说不会,可以蹲的慢一点;有同学说往后退会害怕,瑶说不会,她就不害怕。就这样瑶坚持她说的办法最好。我依然不动声色观察着他们的辩论,扬站起来说“你不害怕,那个孩子也不害怕吗?”瑶依然满不在乎:“不会”、“不怕”。
我看时机到了,而且再讨论下去意义也不大,于是便开了口:“首先我们看看插图,真的确定孩子站在那么高、那么窄的桅杆上,心里一点也不慌张、不害怕吗?”瑶:“不怕”!我接着问:“那你觉得下面的水手和刚刚从船舱出来的船长也觉得孩子不害怕吗?”瑶:“不害怕”!“你们组的办法确实也可行,但文中的船长让自己的儿子跳水只是选择了他认为最安全的办法。”在这里,我强调“他认为”,“而我,他们说服了我,你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别人的感受一定跟你一样,没有说服力。然后问:“瑶,你同意吗?”瑶点点头。我接着说:“情况紧急,人命关天,而且桅杆上的是自己的儿子。经过观察分析船长认为,此时此刻“跳水”是解救儿子最好的办法(这是重点,于是强调了一下)。事实证明,船长的做法很高效的,40秒孩子就获救了。”
这时我突然想到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体会时间过得快或过得慢”,这正是一个好时机,于是我立刻改变后面的环节:“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坐下来慢慢向后退。试想,如果你是下面的水手,看着孩子哆哆嗦嗦,往后退,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在仿写本上写一写。展示时,有的写“孩子颤颤巍巍坐下来,一点点往后退。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孩子的额头和水手的手心都渗出汗水,船长紧紧握着手里的枪,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孩子,时间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将这一段读了两遍,问同学们:“和这种长时间煎熬的心情相比,可能40秒的速战速决更有把握,大家同意吗?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瑶也点头称是。我接着问,“用哪种方法救孩子,我们在这里讨论了两节课,而船长能不能?他是用多长的时间决定下来的?”于是学生体会到船长当机立断的品质。
设计只是设想,意外发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可以因势而倒,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彩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