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校周末月考,回来孩子就说题好像出的有点儿难了,好多同学都说塞心了,估计这次考试要凉凉。
果然,孩子周一放学回来就说,考试全部凉凉。学期初定的flag呼啦啦就倒了。自己感觉特别打脸,比自己设立的目标整整少了10分呢。
我问他班级同学总体考的怎么样,他说不知道,但是知道的周围的同学考的都没有上次的好,都很气馁。升学考试如果是这种节奏,必死无疑。
但其实,这样的分数是否可以这么决断地说孩子没有希望了,自然是有失公平。分数里含的许多道道儿,我们需要先明白一二。
(1)看分数前需要先知道考试性质。
比如我在考驾照时,我先是知道了科一是理论考试,及格线是90分,所以刷题时知道基本上要每次都90分以上,去参加考试通过的几率就会更大一些。
在考试时遇到有学员特别郁闷地说,我考了88分。旁边一人听了说,不错啊,你裸考就能考这么高已经是好的了,学员说也没有用啊,就是不及格,还要预约重考。
这样的考试,我们称为标准参照测验,就是衡量的指标是某一个既定的标准,过了标准就是通过或者合格,没有过标准,就是不通过或者不合格,哪怕只差0.1分,也是如此。衡量的这个指标不以当时考试的人数和考试成绩而变动。
而我们国家实行的高考,主要看的不是你总分考的究竟是多少分,更重要的是你的分数所排的名次和位置。比如,今年高考题相对较难,大家整体考的都不好,某个孩子语文考了110分,已属高分。可是如果大家整体都考的好,可能110分只能属中等水平。这就是我们俗语说的“水涨船高”的状况,这样的测验被称为常模参照测验,就是考试情况怎么样,要依据这次所有考生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与班级总体状况做比较,而不是某个固定的标准。
(2)分数不能只看绝对值。
平时我们看分数时,特别容易将分数绝对化,比如看到孩子考了90分,就会想90分与100分的差距有多少,进而来看孩子的学习状况。可实际情况是每次考试的试题难度都是不同的,这次考90分上次考92分不一定就是学习退步的表现。
加上在每次考试时,孩子参加考试时的心情,状态以及当时的考试环境都不相同,因此,考试分数出现偏差很正常。
比如我的一个同学,某次考试的时候,她正冥思苦想解题时,旁边的监考老师开始聊天,而她偏偏又坐的是第一排,听到老师在旁边叽叽喳喳顿时心烦意乱,更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解题了,所以那次考试成绩就很不好。后来每次考试如果遇到爱聊天的老师,或者是穿着高跟鞋“咔咔咔”地在教室里走动的时候,她的脑袋就会嗡嗡作响,考试就准砸。如果遇到考试时教室很安静,她的成绩就很好。
所以,不是因为她没有好好学习,或者好好学习,成绩会有明显不同,而在于考试时的状况。同理,孩子考试回来,看到成绩,我们不要只看分数本身,看看试题难度,问问孩子考试情境与状态,将分数看成是一个上下有浮动的一个分数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这对于了解孩子的整体状况会有更好的作用。
(3)有些时候分数不能直接比较。
孩子小学一年级时,朋友来家里聊天。见到孩子在客厅卧室一通乱跑,就唤来孩子询问学习成绩,孩子理直气壮地告诉对方每一科的成绩,结果朋友特别诧异地来了一句:你家孩子怎么考的这么不好,你有被老师叫去开家长会吗?我说没有啊,老师没有叫我开会。
朋友说自家孩子学校如果成绩低于97分都得叫家长,说我家孩子考的分数太低,需要紧抓。而实质上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学校虽然用的试卷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分数的实际状况一般不能直接比较。所以,朋友家孩子班级的分数不能与我家孩子的考试成绩直接比较。就像很多人说不同省份的高考分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是一个道理。
另外,孩子各科的成绩也不能直接比较。比如孩子说语文考了85,数学考了90分,我们不能直接说这孩子数学比语文强,而是要通过合理科学推理和判断才能说语文和数学孰强孰劣。但从实际上考虑一下,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这种武断说辞,而渐渐地偏科了呢?
如果两个学校用了不同的试卷,那么学生考试完之后就更不能比较哪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好,除非将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才能比较。所以很早以前,我们上学时经常会采用一套卷子,将几个相邻学校召集起来,同一时间同一份卷子,感觉会公平很多。这就是所谓的N校联考。
(4)月考看的是过去一个月的学习状况。
月考,期中考,很多学校都是本校的老师出题,目的是为了检验过去一段时间孩子的学习状态及努力程度。结果出来了,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先前的努力,做好分析为的是在随后的学习中能够“吃一堑长一智”。
可是,有些家长和老师特别喜欢以某次的成绩为基准,评估孩子能不能考上某个重点学校,最恐怖的是看到孩子某次考的不好,直接给孩子下定论说孩子以后就得扫大街了,就得上最差的学校了,就得去打工靠体力挣钱了,以后也就这样了,等等等等。
虽然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批评,打击或者这样的预测能让孩子从此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可是最怕的是孩子自此看不到希望,把一次考试看成决定自己人生命运的唯一指标。
所有孩子的人生和发展都不可限量。
在考试后,及时总结,找到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查漏补缺,迎头赶上,岂不是好事一桩?同时孩子也感受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关键是我们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