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心灵小栈大学生活
二十几岁,我知道你也想与众不同

二十几岁,我知道你也想与众不同

作者: 杨拾桉 | 来源:发表于2018-06-19 20:24 被阅读30次
    图片作者:微博@云朵插画

    早上贝贝发了一条朋友圈,原话是这样的:

    当时我十五岁,和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满心期待着我与众不同的二十岁。如今我站在二十岁的节点,又和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发现做到“与众不同”,真的好难啊。

    这条朋友圈下有很多的共同好友点赞,可我却没看到一条评论,翻翻看她以前的朋友圈,几乎每条下面都跟着长长的评论。今天,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选择沉默。

    因为20几岁的我们和她一样,想要变优秀,想要与众不同,可渐渐发现越努力越无力。尤其是看着周围的同龄人开始晒起你向往的生活时,开始讨论你听不懂的话题时,开始说起自己的工作工资时,而你,已经变成了一个圈外人。明明是一样的年纪,却仿佛落后了一个世纪。

    我身边20几岁优秀的年轻人有很多,大一就去省里打比赛得奖的,大二就去电视台实习接触著名前辈的,大三就创业成功,实现经济独立的。看着他们来势汹汹的二十几岁,你问我害怕吗?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当然怕啦,怕作为同龄人,我拖了他们的后腿,怕他们的步伐太快我追不让,可害怕的同时,也被狠狠激励。

    他们所得的荣誉都不是学校给予的,相反,可能因为他们的成就,反而给学校带来了荣誉。这些人所在的学校都不是重点高校,他们有的是三本院校,有的是普通二本,可在取得这些成就之后,他们反而能坦然地向别人说起自己的大学,不再像从前那样,因为自己的大学不够好而没有底气,遮遮掩掩。

    我常常听到很多同龄人抱怨:我的学校烂透了。我真后悔来了这儿。好想回去复读啊。我都不好意思向别人提自己的学校……

    他们觉得学校这座小庙,容不下自己这尊大佛,大学委屈了他们高高在上的灵魂,限制了他们的鸿鹄大志。可是,在这样一所被你嫌弃的学校里,你做到了年年拿奖学金,做到了优于同龄人吗?如果没有,你凭什么看不起你的学校?

    也有很多年轻人,因为不够好的大学就否定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因为偏离了之前预设好的轨道,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手足无措,便觉得人生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行,如今,此路不通了,于是放弃了向前行走的决心。

    等有天你站到更高的台阶,你会发现,限制你的从来不是你的专业,你的学校,你的家庭,而是你自以为是的不可能。因为学校不够好,你自以为这辈子与那些知名企业绝缘了;因为家庭不够好,你自以为这一生就无法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因为专业不够好,你自以为未来的生活一定糟糕透了。可这些都是你自以为的,是你把未来贴上了“不可能”的标签。为什么不打破自己给自己的限制,尝试一下“不可能”的生活?

    你可能会觉得我在这儿,以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姿态随意批判。可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的普通学生,我多想叫醒那些曾和我一样麻木的大学生,也多想给他们一些鼓励。也许,他们此刻需要的正是来自同龄人的认同,和绝地求生的经验。

                                ❄

    二十岁的我不优秀不成功,只能算得上是平凡却不甘平庸的女大学生。所以啊,我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为我也是被二十岁大军洪流里裹挟的一个普通人,我也期待着手边有一根救命稻草。

    我在“如何修炼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的探索中,反思了很多年,也被“平庸”和“与众不同”这对反义词,反复折磨了很多年。与很多人一样,怀着人生不该如此的决心和世界对抗,想在黄金年龄的二十几岁,变得与众不同。

    所以,二十岁的我想把兴趣发展到极致,努力写文字,努力录电台,努力被人认可。可是,有些事不是只靠努力就够了,努力的持久性也很重要。我也会常常抱怨,明明大家一起写文字,为什么她都出书了,我的粉丝量还是乖乖地在原地徘徊,我是不是该放弃了。

    直到前几天看到这段话:“原先以为,才华是一个门槛儿,后来懂事点,觉得勤奋是一个门槛,再往后,当知道自己既没才华也不够勤奋的时候,发现时间也是一个门槛儿,一件事,你坚守了足够长的时间,总会有所得。这种所得,不在于名利,不在于你到底做了多大的事儿,而在于你知道自己有所成就,也知道了自己的本分和局限。”才发现写作这件事急不得,好的作品都是时间慢慢熬出来的,越功利反而越无所得,如今靠写作养活一家人的作者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把写作作为副业,或者说是在高压环境下的一种排遣方式。而对于我,写作更像是在与潜在的那个自己对话,在整个过程中剖析自我,反思自我,独立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建议你不妨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感动自己,做到极致。

    在这里我想分享两个小故事作为参考,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我身边的人,甚至可以说,我是看着她们如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变得与众不同,又如何保持自我。

    玫瑰小姐是我的高中同学,身材高挑五官端正,会唱歌跳舞,是很多男同学心目中的女神,遗憾的是女神的成绩不太好。高二的时候玫瑰小姐成了一名艺考生,去培训机构参加集训,那里也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前几年网红经济如日中天,全民时代下,成名的机会有很多。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玫瑰:“你唱歌不错,可以在平台上试试,这也是个机会。”这番话给了玫瑰很大的勇气,她开始在某唱歌平台上发布作品,起初自然是无人问津,但好在她朋友很多,加上自身嗓音独特,一年就收获了十几万粉丝,随着粉丝量的增加,她创建了个人团队,月收入过万。

    可相应地,她的文化成绩落下很多,甚至在当时那种状态下,考上大学的几率很低。在高三下学期,她选择放下“网红”的身份,报了一家高考冲刺补习班,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彻底地“与世隔绝”,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冲刺。

    她早早就体会了少年成名的滋味,在当时的我们看来,玫瑰就是与众不同的那种人。但我最欣赏的,是她在名利场里还保留一分清醒,没有因为自己的小有名气就放弃高考。

    高考成绩出来了, 玫瑰是那届艺术生里考的最好的,被一家重点艺术院校录取。至于玫瑰后来的故事,我无从得知,但在兵荒马乱的高三,她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隐隐羡慕的女同学。

    我并不是想去鼓励每个人都学玫瑰做“网红”,只是想告诉你们,在做到与众不同的同时,也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为了不同而选择不同,盲目追求不同只会迷失自我。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潇潇,她是我的大学同学,因为我们是新闻专业,平时要了解的东西很多,各个方面都要涉猎。而潇潇只对娱乐圈的事情感兴趣,励志要做一个娱记,她每天都要在宿舍普及些娱乐知识。那些我听也没听过的人物,她都能讲得津津有味,即便是几十人的男团,她也能叫上来名字,并了解得透彻。

    潇潇平时喜欢宅在宿舍,追剧搜集明星八卦,看起来不务正业。可在上学期,她在微博上注册了一个百家号,开始了码字生涯,把那些她平时搜集到的娱乐圈知识都写到了文字里,文风独特且知识面广,很快就吸引了很多粉丝,也收到了杂志社的约稿。现在,她过上了靠稿费养活自己的女同学。

    我想,潇潇的故事能让很多追星的朋友产生共鸣,为什么别人追星能实现经济独立,而你却是要靠父母养活才能追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会知识变现,把兴趣发挥到极致,最好变成安身立命的资本。

                                ❄

    古人教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可在这个信息更迭频繁的时代,人人都信奉“成名要趁早。”想想张爱玲23岁写下《沉香屑》,蒋方舟23岁任《新周刊》的副主编,《快看漫画》创始人陈安妮22岁创业成功,那些荧幕新秀十几二十岁月收入过万。

    而二十几岁我们两手空空,前路渺茫,想要的东西必须努力从生活费里挤,想爱的人只能远远观望遥不可及。这个年纪的我们,除了不敢说出口的羡慕,随之而来的还有二十岁焦虑症。

    同样的年纪,我们的二十岁显得苍白而又无力。可是,也正因为我们才二十几岁,所以一切都还来得及。林夏萨摩在《20几岁,你为什么害怕来不及》中写道:除非宇宙爆炸,地球毁灭,战争爆发,而你时日无多,否则,一切都还来得及。”

    电影《one day》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你对生活感到迷茫,没有方向,掌不住舵,滑不动桨,不过不要紧,24岁就是这样。”

    处于人生黄金年龄的二十岁,也是如此。我知道二十岁的你不甘落后于人的决心,也明白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迫切。别怕,二十岁的我和你一样,在这熙熙攘攘的人间,想要变得,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的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是穿着打扮,可以是眼界格局,也可以是身份标签。而我们苦苦追寻的与众不同,也不过是想获得一些身份认同,以此来显示我和别人不一样。

    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除了要变得与众不同,还应该知道去获得一些“身份资本”来为梦想助力,对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投资,去做增加自生价值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十几岁,我知道你也想与众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ha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