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人,所处的境界不同,看到的东西已然不同。所谓的“境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见识”。
很多时候,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真有“见识”。那么什么是“见识”?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是否就是有“见识”的人? 想来大家都不会认同。仔细想来,“见识”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见识”的“基础”,即 “见闻”和“知识”。一个人被评价对某件事情有“见识”,那么这个人一定对这件事情了解、熟悉,掌握相关的知识。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掌握相关的知识,估计只能被赞一声,“懂得真多”,“知识渊博”,最重要的还是第二个部分,这种“见闻”和“知识”经过本人深度思考进行“再加工”,要么形成自己独特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要么“抽丝剥茧”透过现象找到其中的规律。将这两个部分组合起来,才能真正说的上是“有见识”.
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提高我们的“见识”?首先,要打好“见识”的基础,掌握尽可能多的“见闻”和“知识”。至于方法古人已教给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换句话说就是“读书”和“实践”。读书是最迅速的让人掌握知识的方法。尤其在现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所谓的“知识”纷杂而来。但“书籍”始终是我们获取知识最系统、最全面的工具。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古今中外上到圣人圣贤下到市井小民各种理论、观点、看法、经验等等,书籍可以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获得更多的传承。当然光读书是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获取知识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行万里路”,也就是通过实践去获取知识。当然这里说的“行万里路”并不是指的要出去旅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知识和见闻并不是通过读书得到的,从小时候的说话、吃饭、穿衣到工作后的接人待物,这些知识都是通过实践中获得的。所以,我们要怀揣着一颗包容、开放的心,多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知识、技能、经验,不断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积累。
提高“见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认知升级”。至于如何才能做到“认知升级”?说实话,做为普通人的我,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多和各行业的精英接触,多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想来也是一种能够让自己认知得到不断升级的好办法。
前段时间猎豹CEO傅盛的“认知三部曲”让很多人受益匪浅,其中就有对认知升级的三副“解药”,拿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也说说我对这三副“解药”的理解。“解药”一:坚信大趋势。这句话解决的是我们认知升级的方向问题。跟着世界上认知水平最高的人前进,即使自己的认知层次不到,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但跟着做,在做中学,慢慢的自己的认知水平就提高上去了。解药二:对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这句话解决的是我们认知升级的心态问题。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有包容的心态,多学多想。解药三:活在当下,面向未来。这句话解决的是我们认知升级的勇气问题。很多时候“认知升级”要打破我们现有的认知,有时候我们会“恐惧”这种改变。就像傅盛所说“活在当下,恐惧时,想想错了又如何?多错才有机会对”。“当你面对一些事情,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想完你会发现,最坏结果与你内心的恐惧,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再回到文初,什么是“见识”?丰富的“见闻和知识”再配有“升级后的认知”对这些“见闻和知识”进行“深加工”,这就是“见识”。“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见识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山”“水”皆在一念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