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是日本的一个县,对生活在中国东北的陈奶奶而言,是特别陌生遥远的存在,但在76岁高龄时,陈奶奶却远赴异国他乡,克服身体、经济、语言等困难,踏上了奈良的土地。是因为她莫名热爱这方异土吗?当然不是,因为陈奶奶的女儿在奈良,她寻亲来了。明明是第一次到奈良为什么叫《又见奈良》?一个“又”字,非常微妙,虽然第一次到奈良,但女儿信封上的通讯地址是奈良,女儿在哪里,母亲的心也一定在哪里,母亲在心里不知道已经梦回奈良多少次了!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想念一座城。“又见奈良”,其实是又见女儿!
《又见奈良》的剧情非常简单,像一篇清淡的散文,既不吟风弄月,又不浓墨重彩,但它朴实无华,深入人心。
影片一开始就讲诉陈奶奶去异国他乡的奈良是为了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养女陈丽华,我一直以为陈丽华是这部片子的主角,可直到影片结束,陈丽华却一直未曾露面,我才幡然醒悟,陈丽华只是影片的一个线索,万里寻亲的普通妇女、普通母亲陈奶奶才是影片的主角。
陈丽华是中日战争遗孤,日本战败后,亲人撤回,陈丽华被遗留在中国,毫无血缘关系的陈奶奶收留养育了陈丽华,随着中日建交关系畅通,许多日本遗孤回国认亲,陈丽华也是其中之一。多年后,不知何故母女俩书信联系中断,陈奶奶非常想念牵挂养女陈丽华,于是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陈丽华是众多日本遗孤中的一员,他们是日本侵华战争受害者的一部分,被亲生父母遗弃,被自己的国家遗弃。陈奶奶是众多扶养日本遗孤养父母中的一员,他们身怀民族大义,对待敌人的孩子包容,疼惜,他们以德报怨,尊重生命。也许这些养育遗孤的群众说不出这样的话,但他们就是高尚的大爱的,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普通父母。
我以为的主角陈丽华从未出场,但随着陈奶奶的脚步踏遍奈良,随着陈奶奶访遍陈丽华在日本曾经的房东、曾经的老板、曾经的朋友,观众可以深深感受到陈丽华在日本生活的有多么艰辛不易。陈丽华回到日本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接纳,在日本人眼里她是中国人,日本一部分人对中国人怀有天然的敌意,虽然他们才是曾经侵略中国的强盗。陈丽华回到日本居无定所,干着最底层的辛苦工作,收入微薄,还被怀疑偷盗,不得不离开。后来又到山里,管理山林的是一个聋哑人,陈丽华和这个聋哑人相处的不错,没有交流障碍,他们成了朋友。岂不知聋哑人也是日本遗孤,他们能相处融洽,是因为他们都带有中国习惯,中国符号。
战争遗孤,是一个特殊群体。世界上许多灾难都会带来特殊群体,比如地震孤儿、洪水孤儿、瘟疫孤儿等等。但这些苦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阻止,无法控制的。而唯有战争带来的苦难,是人类自作自受,是主动挑起侵略、主动挑起争端的人的罪恶。战争遗孤就是战争罪恶直接的证据之一。
战争过去,毁坏的街道可以修整,倒塌的房屋可以重建,烧毁的树木可以重新长出来,而战争带给普通人的伤害却历久弥新成为一生之殇。和陈丽华一样的特殊人群,注定他们的人生会比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更艰难险阻。
《又见奈良》整个影片没有描写战争和伤害,没有一句控诉的话语,甚至全部是温情的描写手法:奈良的街道很安静;山里的植被郁郁葱葱;乡村景色静谧宜人;小泽隔三差五翘班陪伴陈奶奶到处寻访;退休警察一雄拜托各种关系帮助陈奶奶;还有招待陈奶奶吃饺子听京剧的东北夫妇,这些普通人都友爱靠谱,但是透过眼前的平静,一层层剥丝抽茧就能找到陈丽华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让她留在中国、为什么又和养母失去了联系、陈奶奶为何漂洋过海来寻亲?是什么让简单的母女情变得如此艰难?
和陈丽华一样生活艰难的遗孤绝非她一人,在废旧车场劳作的小泽爸爸的朋友、聋哑人、东北夫妇、甚至遗孤二代小泽生活也绝非轻松,她是廉价劳碌的打工人,被日本男友父母拆散爱情,就因为小泽是中国人而遭到男方家长的强烈反对……
影片的结尾,陈奶奶和小泽、一雄还在寻亲的路上,邓丽君的经典旋律响起来:
Good-bye My love
我的爱人 再见
Good-bye My love
相见不知哪一天……
起初觉得结尾有些仓促,有点遗憾,细品发现这是个特别美妙的结尾,令人遐思无限……
个人认为影片高明之处,用了一种“静水深流”的表现手法,平静地讲诉寻亲的过程,既没有特别的渲染和抒情,也有没大的情感起伏,貌似讲的母爱,但你品,你细品能看到很多很多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