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京都,除了逛,想的都是吃。不过,一个人去,我基本就是随机找餐厅吃,没想到命中率很高,吃了四家,结果四家都非常好吃,赞,成功。
记忆中,在京都吃过许多好吃的餐厅,比如岚山的鳗鱼饭,鸟弥三的水炊,三岛居的寿喜烧,南禅寺的汤豆腐等等。攻略上推荐的网红店,慕名摸去吃了,吃完大呼上当的也有很多,比如河原町的寿司饭,某条小路里的柚子锅,反正台湾人推荐的,基本都不靠谱。
还有一些旅游区百年老店,比如四条上某家几百年历史的荞麦面,吃完就觉得“遗憾”,所谓的古早味,可能真就是当年劳动人民的吃食,口味寡淡,制作粗糙,和现代人口味相去太远。人们总是怀念昔日的味道,那其实只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美好,就像初恋时的校草,几十年后在遇到,一定是脑满肠肥的油腻男子。
所以,我现在找馆子,也是随性,买彩票似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判断,中了就很高兴,要是失误么,也算了。在京都,人均二百以上,吃的基本都不错。我自由行动的第一餐,是从烤串开始的。
1,こけこっこ
没吃晚饭,我先赶去东寺看夜樱。前一次京都赏樱,我也是连夜去东寺,旧地重游,感受不一样,以前是两个人,这次是一个人,才到寺门口,又下起了雨。春雨看着不大,却细密,一会儿衣服就全湿了。这几日气温回寒,原本樱花正端好架势准备大肆绽放,一下子又被硬生生逼了回去,稀稀拉拉在树枝上,夜晚灯光下看,一片萧瑟。再加上细雨,我其实心情也不太好,经堂法堂里那几尊空海时代的塑像,运去东京做展览了,苍老的庙堂里空荡荡的,说不出的落寞。走在园子里,越走越惆怅,干脆不看了,打了车去京都站,找个地方吃饭。
8点过后,商场其他楼层都关了,留了一个电梯上10楼和11楼的餐饮区。我来到10楼,见到家烤串店,正是我想要的。也算运气好,有座。一个人吃饭的优点就是——不用预约,可以见逢插座,店内几乎客满了,我坐在吧台旁。吧台是回字形的,框住了两个男厨在里面忙碌。
不知道何时起,日本流行吃烧鸟了,若干年前来,感觉烧鸟店还没那么多,就算是居酒屋,也不专营烧鸟。而如今,东京都有摘米其林星的烧鸟店了。我吃烧鸟店,基本就是老几样:鸡肝鸡胗鸡腿肉,牛舌牛肉鸡翅膀,然后梅酒加苏打。我点了个拼盘,里面有鸡腿肉串,鸡腿夹葱串,鸡肉丸子串,五花肉串。又零点了一串鸡翅,一串鸡胗。我本来像点鸡肝,但一下想不起鸡肝的日文是怎么写的,就约莫着点了一个,结果上来一看,是番茄培根芝士,离得也有些远。
专业的鸡肉烤串店,会把一只鸡身上能吃的部位全都拆出来做串。一些特殊部位,比如鸡的输卵管,烤出来味道还是不错的。还有鸡屁股,在国内我从来没吃过,在日本的中国人推荐,日本烤鸡屁股特别好吃,我也没往心里去。有一次在鸟贵族,见到菜单上销量第一的居然是盐烤鸡臀尖,也就是鸡屁股,就点了试试,要是不好吃,就当支持大仓忠义了。结果,没让人失望,太好吃了。那部位的肉Q弹,但又不像鸡软骨那么硬,且肥香,又不腻。刚开始,我吃的时候总是小心避开两块黄色的油脂,那两块应该是膻味最重的部分,可吃着吃着不小心吃进嘴里,发现也没什么味,就放开了胆子啃起来。鸡屁股,尝过了真会上瘾。
烧鸟里好吃的,还有鸡肝。我有一次在东京赤坂一家店里吃,胡乱点了一些,结果吃得差不多了准备结账,店员说还有份烤串没上,于是继续等待。串上了一瞧,原来是鸡肝。国内的鸡肝都很干涩,粉粉的,不好吃。但日本的鸡肝出人意料得好,咬开外面一层会发现里面还带生,湿漉漉的,但没腥味。
日本食材好,但也不是没家烧鸟店都好吃,烧鸟在于火候,火候不到,半生,不好吃,烤过了,肉就枯干,也不会好吃。所以,像鸟贵族这种连锁店,烤出来的串就很粗糙,要么过干,甚至烤焦,要么就盐撒多了。串要烤得好,就要厨师把烤串同样当成料理来精心烹调,调味,摆盘,都要下功夫。
这家误打误撞进去的烧鸟店,先端上来的是牛舌,我一尝,心里的石头落下了——这家店不会差。烤牛舌有厚片和薄片,都在于口感,这家的薄片牛舌,薄却有弹性,是那种脆弹。薄片牛舌,放进嘴里软趴趴,或者硬得嚼不动,都失败。这家不是,而且这家调味也好,用柠檬汁淋上,入嘴后咀嚼中,柠檬的清新中能够细细感受到盐的咸鲜。好的调味,滋味在口腔中显现,有节奏的。
当然,鸡肉串也不用说,鸡肉紧紧锁住水分,齿颊留香。鸡翅也是,有时候吃鸡翅,要么皮过干,要么就是皮撕了,两丝孤零零的肉耷拉在骨头上,那就是肉过干。但这里,一个鸡翅,从皮到肉,每个部分都很满意,均衡的互相配合着,为客人呈现最好的口感。
烤串加酒,吃得飞快,别看几根串,其实容易饱,吃吃品品拍拍照,餐尽酒杯空后我抬头一看,忽然发现餐区中忙碌烹调的厨师中,似乎一个长得不错。嘿,我先前怎么没注意?还是因为包了头巾之前没看清?我连忙掏了手机拍上一张发给群里的小伙伴:看,有个帅厨师。
2,栄寿庵
会去这家店也是机缘巧合。我在伊势丹找餐厅,可能是命盘里天平座的星太多,就是纠结呀,觉得哪家都好,又哪家都不好。最后走进了栄寿庵,经营的是西京渍。
西京渍,渍就是腌菜,京都是盆地,四面都是山,不靠海。在古时,就会把蔬菜瓜果,用米糠或者味增来腌,而远途运来的海产渔货,同样也腌制。食品保存,中国也一样,中国也有米糠腌鲥鱼的做法,《金瓶梅》里应伯爵吃的就是。到了现代社会,腌渍就不是为了保存食材,而是用米糠中的酶,来熟成,如今“熟成”风靡世界。
“熟成”很好呀,肉类“熟成”细菌和酶让肉有一些发酵,分解蛋白质,口感也会不同。西京渍的套餐,也就是一块西京渍加上米饭酱菜色拉味增汤,就要卖到日币2000以上。会让人觉得不划算,同样价格,主角换成炸猪排,肉就会很多呀。
而且,我又会想多尝几种,纠结到最后,我点了分金目鲷,又单点了一份和牛,还有梅酒加苏打。菜上桌,就算有心理预期,还是会觉得量很少,小小的一片鱼,如果就这么一份套餐,挺难吃饱,加上单点的牛肉,也不会觉得多。既然西京渍那么美味,为什么不索性列出来单售呢?就像西餐里的牛扒,加大分量来做main course。但日本人不是,西京渍就是配菜,传统中就是要搭配米饭的,它的美味,也是要和米饭酱菜味增汤组成团,才能成为完满。而至于味道,其实不用溢美,优质的食材熟成后,肉质会发生变化,口感也会不同,更紧致,不再想新鲜食材那样透着清新,更多的是风情和余味。
3,薩摩ごかもん
我一般进店吃饭不记名字,觉得好吃再去找咯,有缘分总会找到名字,前几家就是。何况,地方我总是记得的。就像这家店,就在乌丸四条,一个地下食街里,经营的是九州菜。我用这些关键词一搜,立刻找到了店名:薩摩ごかもん。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想去这家吃的,是想去对面的烤肉店吃,结果烤肉要提前预约,只能残念去了这家。吃完倒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果然九州出美味,名不虚传。
像这种不熟悉又拿捏不准的店,我点菜还是比较谨慎的。我先点了个刺身拼盘。其实我是被菜单上乌贼刺身种草的,这种乌贼做成刺身,透明的一条条,鲜糯中透着甘甜。但转念一想,这里是京都!乌贼从原产地原来,舟车劳顿,风味应该有所损失。最后,就点了个新鲜鱼货刺身。然后,我想吃肉,又想吃鸡,就各点了一个。我没点九州特产的牛肠锅,一个人吃不了。看着饺子可口,又馋了饺子,再加上一倍梅酒加苏打,应该是有点多了,但算了,反正最后一晚了,多吃点没关系。
刺身上桌之后,我觉得我忽然就明白了九州料理的精髓——调味。一盘刺身,厨师对于赤身白身和光物,不同的鱼肉配上了不同的辅料,而蘸刺身的酱油,也有三种,淡的浓的和柚子的。芥末也有两种。然后,我就开始试各种不同的组合搭配。感觉白身鱼肉紧,和青柠的酸相得益彰。而鲣鱼肉质粗厚,微微炙烤后搭配浓郁的酱油,倒也彰显风味。反而最差是金枪鱼,毕竟部位不够好,季节也不对。
葱烤五花肉真是感人。猪肉经炭火烤后肉质收紧,就不再是猪肉那种松散的口感。而油脂搭配上微微的盐味,反而更香。
当然,肉本身的质量也重要,我看菜单上日文的介绍,肉来自冲绳的红豚,就是红猪。这种猪种是14世纪从明朝传来的,如今养殖数量很少,它的特点是肉没有猪肉的那种腥臭,而肉质粉色,柔软,油脂更多,且有独特的甘甜。养殖也不惜工本,喂的是小麦,酿酒的酒糟,紫薯和海藻粉末,饮用的水是乳酸菌。难怪烤出来喷香四溢,于是我又加了一串。
接着是鸡肉,烹调的手法就很有趣,是用铁盘淋油烧热了以后,先刷了一边小青椒,再烤鸡肉,所以鸡肉中带有一点辛辣味。从鸡肉的侧面断层来看,就能感受到鸡肉的质量,靠近皮脂的部分是浅白涩,而逐渐变深,肌肉组织增多。一口下去,口感让人着迷。
我同样研究了一下鸡的种类,是熊本县产的天草大王的走地鸡。据说,原来的“天草大王”鸡种,因为肉质美味,是博多水炊的最佳鸡肉,但是这种鸡产蛋少,所以昭和年间不再饲养,以至于绝种了。但后来,人们怀念其美味,就呼吁要复原“天草大王”,通过努力,终于又培育出了新一代的“天草大王”,据说此鸡身高90cm,体重7公斤,所以配得上大王的称号,而其肉质之美,让人神魂颠倒。
从我的感受上来说,“天草大王”令人喜爱之处,确实是其肉的坚弹。不像中国的几种走地鸡肉少体弱,“天草大王”咬上去的感觉,是充满力量的。但绝不是干或差,而是充满生机。这就是文弱书生和青年将领的区别。你想象一下那些朝气勃勃身长体健的运动员,就能明白“天草大王”肉的魅力。
再来是饺子,这样一盆饺子真是好吃到三两下就吃完了也丝毫不嫌多。其实饺子比的就是技艺,皮要薄,馅要好吃,煎的要恰好好处,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缺一不可,否则,就算包的是鲍参翅肚也不会好吃。这家的饺子馅是韭黄拌肉,真是鲜嫩。春韭实在迷人。最后吃下来,这顿饭花了8000多日元,但确实称心满意。
4,东洋亭
最后一日中午,又在京都站伊势丹找吃的,便宜的贵的,门前都排队,估计是遇上了星期天。我本来想找个中国游客不太吃的日料种类,或许人会少一些,但其实也一样门庭若市。走着走着,我走到了一家洋食店,门口没人排队,对!中国游客怎么会在日本吃西餐?选这家就对了。
从门口往里望,迎门就是两个大框,一个放西红柿,一个放土豆,都标明产地。如此注重食材的餐厅,味道一定不会差。我看看菜单,比较传统的和风洋食,就是汉堡排,牛排,意大利面,经典三件套。然后我就开始纠结,要不要吃三道菜,我又想吃牛肉,又想吃一道蟹肉意大利面,会不会太饱?我问了服务员,可惜她听不明白,就对着我微笑,于是,我一狠心都点了,在加上色拉,完美。
先上的是色拉,一整只的西红柿,淋上酱汁,是这里的特色。店门口还有售外带的西红柿色拉果冻。看上去很简陋,但非常好吃,西红柿的品质好,生吃就是美味。好吃的食物,其实也不需要多加装饰。我走的时候还买了两只带回国给亲友分享。
接着蟹肉意大利面。其实我不太喜欢非手工的意大利面。不过这份赢在了酱汁,蟹虽然不肥也没什么肉,可实在是鲜,就是海产该有的鲜美。现在中国的渔货,养殖的和野生的,一吃就能感受出差别,野生的就是鲜。
最后是牛排,其实就还好,不过不失,和牛该有的品质。因为吃得称心,临走前我特意看了看店招牌,东洋亭,从明治30年开始营业,至今也有一百多年历史。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今晚翻牌子】
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阅读,好物,故事和人
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阅读,好物,故事和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