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谈写作
读诗,如遇桃花源 ‖ 论读诗

读诗,如遇桃花源 ‖ 论读诗

作者: 半亩童话 | 来源:发表于2017-08-20 23:35 被阅读131次
    读诗,如遇桃花源 ‖ 论读诗

    有人说,读诗难。

    难在跨越千年那一刹那灵魂的触碰,难在仿佛近在咫尺却无法心灵相通。

    对于现代诗,古诗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时候,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完全领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一份朦胧的美意。

    或许只有在某个特定时期,你面对眼前景物,突然想起一句能完美诠释自己内心感受的诗,这个时候你才算真正读懂了它。

    读诗,如同探险,你翻山越岭只为到达目的地,可是,它的美却是在行程之中,在那或明或暗,可能会忽略的路旁;

    读诗,恰如发现心目中的桃花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拿到一首诗,出于小小的猎奇心理,通读一遍,可能刚开始被作者的描写吸引,再后来,“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你开始仔细分析诗里每一字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渐渐懂得它炼字的巧妙。

    可能很多人就停留在这一步,单纯的看懂了字面意思,可是读诗路上“初极狭,才通人”,只有你“复行数十步”,真正用心去体会诗中意境,才能“豁然开朗”。

    读诗,需要一份机缘巧合,需要一颗质朴简单的心。

    曾经,在读诗路上我也是举步艰难。

    后来,终于明白,读诗,如遇桃花源,可遇不可求,可缓不可急。

    相对于现代诗,我更喜欢古诗词的那种韵味。但前不久文学院举办闽南诗歌节上,台湾著名诗人林焕章先生关于诗歌和气韵的见解让我稍稍改变了对现代诗的看法。

    他谈到诗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气韵的。

    诗歌不需要很华丽的语言,只要在简单平白中找到人类心灵最动人的部分就够了。确实,就算是口头诗歌也有它独特的真诚质朴的美。

    他还谈到读书时,遇到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书,不必钻牛角尖,能懂就懂,不懂就放弃。我觉得,读诗也是一样的,当你遇到实在没有办法理解的词句时,不妨让自己偷个懒,只欣赏它那种朦胧的美。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因为在读诗过程中不断受到诗中意境的熏陶,才使得内心澄净,满腹诗书气自华。

    我一直觉得诗人是不老的,因为他们有一颗善于观察事物的浪漫的心。无论他的诗作是被评为现实主义诗作,或者是浪漫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首先都应该属于理想主义诗作,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期盼,希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赞赏。

    我试着写诗是在小学时候,那时特别喜欢冰心的小诗,活泼而富有哲理。和朋友通信过程中写过一些不知道能不能称得上诗的诗,后来,通信少了,诗也写得少了。长大后写诗,变得拘谨了许多,遣词造句不似从前的随性,虽是少了一些语法上的错误,却失了几分童真趣味。

    记得小时候写作最开始是模仿,把大段大段的优秀范文背下来,自己照着那个模式写。后来长大了,开始有意识的积累精美的句子,每次写作恨不得把自己摘抄在小本子上的东西都用进去。现在,接触较多大家的作品,才知道,原来,写作就是回到内心,畅所欲言罢了,所有的思考感悟付诸纸上,一个人的成长也付诸纸上。

    而写诗呢,不仅是回到内心,更像是找回童年。

    我觉得,孩子可能是最好的诗人,他们单纯,可爱,眼神清澈明亮,所有的东西在他们眼中都是新奇,美好的。如果你耐心和他们相处,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灵感,或者从他们不经意的话语中得到作品的神来之笔。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创作需要留白,或者传递一种言外之意,这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和领悟力。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对诗歌望而却步的原因。有人说读诗如同参禅,不可说,只可悟。虽然有点夸大,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喜欢诗歌,请不要因为种种原因将它束之高阁,放一本诗集在枕边,睡前翻一翻,带着它的余香入梦。也许,你会遇见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诗,如遇桃花源 ‖ 论读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mq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