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博客时代,社交集中在论坛和几大博客之间。不同社区都有不少KOL,各具特色,但又互不交叉,不像现在起号就是一堆,入驻不同平台。
表妹混迹在网易,我驻扎在百度空间,我们互相会分享些有趣的,她给我推荐了老鼠皇帝和首席村妇,时常给我掰扯几句。
那时候初入社会不久,还没被锤的够狠,一副我命由我不由天要屠龙的架势,对这种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处于大人教导的不务正业之流,只是斜着眼睛瞅两眼看看热闹,完全没往心里去。
如今看来,各种诗和远方以及大家梦寐以求的生活,都是老鼠皇帝和首席村妇玩剩下的。
十几年间,我没有去关注过这个IP,当时我看的时候他们的行程才刚刚开始。老鼠皇帝发布网络招聘,寻找一个和他一起浪迹天涯看世界的旅伴,彼时老鼠皇帝已50+,算是个老人,首席村妇30不到,正青春。两个相差近30岁的伙伴从一则招聘走到一起周游世界,现在看来也是件现象级的事情。走遍92个国家,写下无数游记。
我去翻了翻他们的公众号,已卸下行囊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养花养狗美食美景。
当时的我,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解】
资质上乘的人一旦懂得了道的规律,就会在日常行为中努力去时刻践行它;资质普通的人接触到道之后,不置可否,道对他来说好像存在又好像完全不存在,既不反对也不遵守,仿佛并未接触过;资质下乘的人听说了道的规律,只会鄙夷嘲笑,一笑而过。如果道的规律没有被不能理解道的深意的人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所以,立言的人会这样来描述:
清晰的道好像是朦朦胧胧不明晰的,向前的道看起来可能是往后退的,平坦安全的道看起来就像崎岖坎坷充满挑战。
最高的德行像山谷一样幽深包容,清白到极致就像被污染了一样,宽广的胸怀就像缺少了什么一样,是不完整的;建立德行如同懒惰,质朴真实本真的就好像污秽不堪。真正的方正看起来毫无棱角和边界,最厉害的器皿总是直到最后才能完全成型。
声音大到极致是悄然无声,最大的物体反而没有形状,没有边际;大道隐藏在世间不能被定义,难得一见。
只有“道”,善于容纳一切,成就万物。
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描述“道”,但“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办法具体的去描绘道,但一定不会是表面的样子,因为它玄妙异常,不可描述。只有资质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平平无奇的表面往往与真实的内在大相径庭,所以那些看不清“道”的人才会认为“道”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非常可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