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在学什么上边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多?
毫无疑问,就是英语啊。

翻翻你的库存吧,谁的家里还能没有一本《新概念》和《疯狂英语》?就更别提什么其他门派的英语了。谁手机里头还没装过百词斩啊?谁还没报过什么公开课,下载过不计其数的音视频资料呢?
学英语是一个奇怪的圈。
别管你是处于什么原因选择去触碰它,很多人都免不了要走从头脑发热信誓旦旦,到坚持了不了果断放弃,再到下一个循环,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要重拾英语了。
毫无疑问,为啥又要重拾英语,那一定是有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冲动了。
就是这样,许多人都是遵照这个模式,无非就是循环着来罢了。
为什么老是把学英语当成励志的开始呢?
大概是英语从小就被我们加载了很多的东西。我们觉得学到了这个东西,就掌握了跟世界对话的工具。自己立马就可以挣脱现实的牵绊,秒变另外一个高端世界的人一样。
毫无疑问,有了英语这个工具,我们可以了解看懂外面的世界,让我们走的更远。所以,我们对英语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执念。
可惜的是,我们学的都是伪英语。也就是说,为了学而学,学了呢又都用不上。
我们恨不得一天背上100个单词,马上就可以掌控。我们认为已经学到了它的精髓,其实到头来也就是皮毛没有涉及。看来急于求成的心态向来是学习的大忌。其实,哪怕每天就学上一句话,一个单词,长此以往的坚持,也会收获多多。
让英语回归它本来的用途,不是挺好的吗?不就是听懂能说或者达到交流的目的吗。
反正从昨天开始,我又学起来了英语。
为啥,一般情况下,对英语又下手肯定是什么缘由刺激到了。我呢是因为老是在群里看到一些小伙伴引经据典的都是长篇累牍的外媒文字,大有见贤思齐之感,就觉得自己也该拥有这样一个能力。同样是对待一种事物或者一个事件,我们不仅只是听一个声音怎么说,我们要听到更多的声音和观点,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了对它的客观公正。
你看,动机就是这么简单。
我也没立下什么宏伟的目标,更没报什么高端的课程,也没对着整本死磕《新概念》,也没有每天打卡《百词斩》。就是选上一两句新闻,听音频讲解,搞懂意思,再找个笔记本记下来。今天学的时候再顺便把昨天的复习回顾一下。贴近实际,不贪多图快,慢慢走着就好。最终能看懂报纸书籍,听懂新闻,欣赏英文电影,不用老是盯着字幕就好啊。
对自己的要求似乎也不是很高,哈哈。
我甚至觉得不必抱着什么攻克的态度去拿下什么去开启自虐那种苦兮兮模式,也不要发什么毒誓学不会就誓不为人了,当然,也不必把它神秘化崇高化抬着供着当成神器,当成宗教式的崇拜。很有意思,中国人对待英语老是有这样的一种心结。不是怕的要死,就是恨的要命,对自己呢就是狠的可怕。
不就是一个工具嘛,跟学开车一个道理啊。把它当成朋友对待,每天都陪伴着,不是很好吗?
就跟写作日更一个道理,长期下去才会得到你想要的。
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好像都是需要经历了许多东西才会明白,也真正开始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