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先明确思路,为什么学英语?
如果只想把英语当成考试的科目,得高分,那就跟着学校学,学校在应试方面绝对是强项。
如果想把英语当成一门语言,一门文化来学,希望孩子能应用,能够拥有真正的英语能力,能享受英语,那就得开展家庭英语教育了。
学校对语法最重视,其次是写,再次是读。但语言学习的顺序是听、说、读、写。
所以家庭教育需要和学校进行互补,多多进行听、说、读。毕竟听多了才能说,说多了才能读,读多了自然能写了。试想,母语学习不也是如此吗?

2
明确了学习的思路,就是学什么的问题。
学英语有2个导向,1是对话,2是描述。
苏教版小学教材是以对话为主,但学对话,有3个问题:
1、没有交流的环境,学了不知道哪里去用,而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2、寒暄性的对话,某种程度上是条件反射,譬如,听了How are you?立刻条件反射般回答I am fine,thank you。在这过程中,孩子其实是鹦鹉学舌,并没有思维的流动。
3、对话对英语思维的建立,无太大帮助。
而描述性的语言,从大的方面说,能够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的文化,能够深入交流。从小的方面来说,能够让孩子把英语用起来。比如,故事中有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能看懂故事,对孩子来说,不就是学以致用吗?不就是立刻能体会到学英语,是有用的吗?当孩子能看懂故事后,能进入到享受英语的状态,这种状态,又能激发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那么描述性能力怎么来?
如同一棵植物,必须有根、茎、叶。描述性能力的养成也得有这3个部分。
英语思维是根,决定了语言是否地道,根越深越广,茎、叶长的更好。
单词、词块是叶子,只有叶子繁茂了,才能多进行光合作用,把营养输送到根部。根部强大了,叶子才能更繁茂,如此,才能进入良性循环。那叶子多少够呢?小学阶段至少1000个,毕竟单词是听力和输入的基础。
常用句是茎,这个常用句还得功能强大,1句顶10句。会说100句寒暄句,不如说10个描述性的句子。

3
接下来,怎么学的问题。
这个比较复杂,牵涉到庞大的体系。心态、方法、时间管理、统筹安排等等,我也在摸索,学习,调整中。
抛砖引玉,简单说说我的思考吧!
先说,心态。
学语言,最怕焦虑。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段达到某个高度,每天赶进度,是很难体会到享受感觉的。所以,一定要在放松地状态下学,切记焦躁。选好学的内容,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从容不迫,每天积累,其实学习可以很轻松。
再说,方法。
其实语言不外乎听、说、读、写;输入、输出;单词、词组、句子。
先说说单词学习吧,毕竟单词是基础。
第1步:输入。在孩子有学单词意愿时,趁热打铁,每天学6个,从声音切入学习,积累听力词汇。不要求写,只要听懂、能读出就行。这样快速推进,学习完1000启蒙词。
第2步:半输入,半输出。泛读分级读物,很多高频词在不同读物中,不同故事中反复出现,几次就彻底记住了。而且把单词放在阅读中巩固,更利于理解单词在不同情境中的用法。
第3步:输出。借助于《美语世界》,进行拓展练习。
《美语世界》中有大量的描述性句子,比如第3册中He’s cuttingthe cake with the knife.

这个句子里有4个地方可以拓展,谁、切、食物、用什么。
谁,可以换成1000词中的所有动物、职业,或者人称代词。
切,可以换成1000词中的动词,比如put、eat、dig等。
食物,可以换成1000词中的名词。
用什么,也可以换成1000词中的名词。
比如,这句话可以换成The dog is digging bone with paws.或者I am washing my face with the towel。
总之,可以无限拓展。
这样学下来,虽然小鱼从没有抄写过1000词,但因为经常被用到,在阅读中,也经常会被看到,加上也有自然拼读能力,所以不用刻意记忆,也能记住。
词组、句子同理,把握好输入、输出就行。
最后,说下统筹安排吧。
怎么才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有收获,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很重要。
我一直觉得,学习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一点,更要考虑长远,在合适地时间做合适的事。
小学,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习惯,流程的建立,能力的积累上。轻成绩,重能力。初中,再开始抓语法等应试内容,应试是年纪越大效率越高,可以有的放矢、稳准狠的学习。
毕竟,应试可以突击,但能力需长期积累。
以上,是近期对家庭英语教育的思考。
英语教育还在持续,思考也在持续。
打算持续写下去,这对我来说,也是思路的整理。
期待与大家交流。
hello,如果你来过,留下个喜欢再走呗~~~
在茫茫网海中,能相遇,是种缘分,通过文字,希望我们能成为知音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