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还在芬尼的时候,和小伙伴做了一件非常疯狂得事,那就是重金打砸芬尼抖音圣诞季,当然最后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曝光。这件事情的背后就是基于我们对于消费者趋势变化做出的调整,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波纹理论。
最近今年,头条系的APP疯狂崛起,尤其是今日头条,它投入10亿补贴短视频创作者;百度也宣布向内容生产者分成100亿;淘宝也从单一的购买平台转变为直播刷销量的模式。过去商家是内容或产品的生产者,而现在消费者在逐渐演变成真正的内容生产者;过去商家只需要考虑如何将商品有魅力地展现出去就好,现在商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商品包装成消费者更需要的样子。
好奇的同学就会追问一句:营销角度的变化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获得流量的来源,从过去的购买广告为主,开始变成通过广告、互动和广告的合力来实现——时趣互动的首席执行官张锐这样说。
相信很多做市场和销售的小伙伴对于销售漏斗非常的熟悉,过去我们的广告像一个大漏斗,把消费者层层筛选,最后留下对广告最感兴趣的部分;现在需要的是联动效应来影响消费者对我们的选择。
漏斗和波纹都是一种物理现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传播学理论。漏斗效应就是很多无用的信号和有用的信号都会在前端,淹没真正有价值的信号,使高速数据的回传困难。通过漏斗效应进行的传播,是把大批量的潜在消费者放在漏斗界面比较大的地方,已付费的用户就处于沉淀后界面比较小的地方。漏斗下方的用户整体画像明朗,并且忠诚度较高;但是弊端就是把大部分消费者拦截在漏斗上方,用户流失度高。
波纹理论指的是根据水波纹原理,初爆点越强烈则波及广度和强度就越大;同一落点的持续投入则能够达到波纹的持久影响。在大家都乐意分享的大环境下,每个社交平台都是一个波纹,几个社交平台的波纹互相影响就形成了波纹营销。例如,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保持一件事情的影响力,就需要利用报纸、网页、视频、公众号、客户端等针对某一内容选择同一落点,持续投放才能使波纹持续产生,波及的范围也就更广。在波纹营销中,好处就是影响力的传播速度比较快,范围比较广;但弊端就是一旦有负面消息,也会对品牌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得到了提升,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于是很多营销人员从使用漏斗理论慢慢转化为使用波纹理论。
例如大家吐槽比较多的拼多多和BOSS直聘来说,BOSS直聘先投放大量广告,接触到很多人,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一定是用户,真正的用户用户会是在有招聘需求的时候会想到使用BOSS直聘,这就是运用的漏斗模型;而拼多多采用的则是波纹理论,通过消费者进行分享,达成裂变的目的,用户每分享一次,都像是一条波纹的传播,将影响力进一步扩散,不妨发看看你身边的好友是不是会给你发拼多多砍价的链接,每次都至少十几个人帮忙。
那么如何将波纹理论运用到品牌的营销中去呢,我觉得这一场景和小时候打水漂的场景非常类似,扔出的石子会在湖面形成波纹,大致有这样以下三个原则:
1、扔块大石头或者不停地扔石头,形成强烈的波纹效应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公司有比较充足的预算,可以尝试投放一些热门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奔跑吧兄弟》《乘风破浪》,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在更多的人面前先混个脸熟。也可以买一些行内的营销大号,让他们帮你发声,产生联想。
如果是初创类型的公司,广告预算比较紧,可以选择不停地扔小石头,就像我一样联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网页等多个渠道进行互动宣传,目标就是以小打大。
2、在形成的大波纹中,借势营销自己
就拿我自己来说,有小伙伴就给了我这样的评价,时事跟的比较紧。其实就是在最近的热点上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操作也使得文章有不错的阅读量,例如微信视频号刚发布的一周内我就赶快推了关于视频号申请的文章。
3、动员或激发自己以外的人,让他们帮助你进行传播
抖音在产品的初期,就专门请来舞蹈和音乐达人等关键领袖拍摄视频,并发布到平台上引流。
KEEP在初期也做了“首席内测官”活动,圈定了大批微博健身大V,作为种子用户,再通过内测实现了二次传播,并且做了社群营销。上线之后,因为有种子用户的带动,3个月就实现用户规模从4000到200万的增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趋势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我们营销人员需要持续学习,找到最恰当的理论来支持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便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