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4年11月12日,周二,甲辰龙年,农历十月十二
24岁,是日,在嘉州。因嘉倅任屯田之便,吾致简宗兄惟简(宝月),以行前惟简不能按约前来为快。轼。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十月十二。
43岁,是日,在彭城,赠吴琯(彦律),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赠。轼。宋神宗元丰(1078)十月十二,时任徐州知州。
44岁,是日,在开封,供状。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月十一。
48岁,是日,在黄冈,夜,月色入户,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游,慨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同夜,视故人风疾,慨叹酒色害人。有记。轼。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49岁,是日,赴汝州团练副使任途中。与蒋公裕简,议阳羡庄田经画事。轼。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二。
54岁,是日,在钱塘,答某知郡简。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十月十二,时任杭州知州。
57岁,是日,在开封,乔执中为中书舍人。有启与余,答之。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十月十二,时任兵部尚书兼侍读。
记承天寺夜游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作于今湖北黄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正文加标点102字,是百字营的范本。
现在来读,往往惊羡其风雅闲适,其实941年前,苏轼是刚从鬼门关走出,从京城被流放到十八线小城黄冈,内心还如惊弓之鸟,正在修复中。而当晚“亦未寝”的张怀民,也是受处分的倒霉蛋,比苏轼来得晚一点。苏轼去“寻张怀民”,是同病相怜的关怀。只有那月光如水的夜色,稍稍能抚慰两个“闲人”——其实是“愁人”。
手机相册有一个自动回忆的功能,放映往年在这一天的照片,配上还不相干的音乐,还有略显尴尬的文案。
相册里的往日时光,当年风景,小男孩。令人唏嘘。
把时间拉得足够长,也可以这样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直搜索到941年前的月光。
昨日的问题并未解决。
下午,我放下手上的事,戴上耳机,走到天台上,准备打电话。
最近一直在处理各种紧急状况,只有在真正做内容的时候,才是踏实的。而每次关于紧急状况的电话,我都是到天台上去打的。
还是没想好怎么说。
做10分钟冥想。呼吸。感受。
眼前有绿色的光,慢慢变成蓝色,粉色,像AI画的天空。
四周都是鸟鸣。应该是在那几棵大樟树里,叽叽喳喳。鸟鸣总是温润的,就像它们温热柔软的身体。
被这幅画击中了。退去了神性的耶稣,沉重的矛盾体,不知何去何从,一个坐姿表明一切。
天台上的我,月光下的苏轼与张怀民,大约都是这样的坐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