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读到苏轼的这首词,是在高中的语文书上。初读时寥寥草草,不以为然,觉得苏轼写得过于琐碎,没有深
度。
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体会到独孤的滋味,并在和孤独进行对抗带来更多的孤独之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看到这首词,才更加
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词,理解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繁华闹市,灯光普照,又有多少盏灯光照射进你的内心呢?车水马龙,人群往来,谁又曾真正抵达谁的内心深处?生活在现代都
市的我们,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懒散和自律间挣扎;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摇摆;在茫茫黑夜中孤身一人,迷茫无助。
夜幕降临之后,无数颗孤独的灵魂开始浮出水面,寻找着各自的消愁方式。萧敬腾有一首歌唱道:“夜太美,总有人黑着眼眶熬
着夜。”黑夜是温柔的,它包容着无数人的忧愁,许多白天无法倾泻的情绪可以在夜色中尽情倾吐。
我的城市很大,我的灯是万家灯火中的一盏,我的梦想在这座城市里是几百万分之一;我的国家历史悠久,我是千年长河中的一
滴水。对于这座城市来说,我的忧愁微不足道。
这本是一首基调欢欢快的词,但我由它而想到的却是无数个孤独的事件,或许是因为这个城市没有属于我的张怀民。
愿你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有人可陪伴,如果没有,愿你在孤独中学会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