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简单说下消费者心理学的六大原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6487/54d6b65ecd09885e.png)
重温消费者心理学
问卷调查在找出人们愿意出多高价钱方面确实强大,但我们都知道,消费者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或者可预测的。他们嘴上说想要A,最后却买了B。所以,尽管用户反馈可以极大地帮助增长团队想出可以试验的增长手段,但明白消费者行为心理学对变现用户、增加营收有很大的价值。
大量有趣的研究带来了很多能够揭示人们购买行为心理的洞察。增长团队可以从这些心理学研究结果中寻找增加营收的实验灵感。诺贝尔心理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专门研究行为心理学并且写了大量相关著作,在《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本书中,他分享了许多有关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学发现。同样,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他的著作《怪诞行为学》中提到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方面的实验令人大开眼界,比如我们之前讲到的《经济学人》订阅计划就出自这本书。还有一本讲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的书也很棒,书名叫作《选择的艺术》(The Art of Choosing),作者是选择心理学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席娜·伊加尔。这里篇幅有限,我们无法深入探讨这些研究者(以及许多在这个领域有影响力的其他专家)关于消费者行为方面的所有发现,但我们建议读者阅读这些书籍以便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心理,并从中获得可试验的新的增收手段。
不过此处我们需要重温一下在第五章讨论激活时曾经介绍过的罗伯特·西奥迪尼提出的影响用户行为的六原则。让我们来看一看如何使用这六个原则来寻找实现变现的增长手段。
互惠原则
本质上,互惠原则是说投桃报李是人的本能。公司和营销者在设计增长实验时可以首先围绕给予展开,而不急于向用户索要购买的承诺,这样就可以发挥互惠原则的力量。
好市多是使用互惠原则的大师,它让店内样品和产品演示成为在连锁店购物体验的一大亮点。公司发言人吉奥万尼·迪米欧指出,一些产品演示将购买率提高了2000%!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消费者感到他们免费得到了一些东西。无论是一片烟熏牛肉还是如何使用高级蔬菜削皮器的示范,都让用户会觉得如果不买的话会心存愧疚。我们前面提到过的Hub Spot的网站评估工具Marketing Grader也使用了互惠原则。它首先免费为用户进行全面深入的网站分析,因为它的增长试验显示,这样做能让用户更愿意与Hub Spot的销售人员讲话、订阅它的邮件或者向别人推荐这个品牌。正如配送服务免费升级和订单折扣能够为电商触发这种互惠原则一样,赠送网络研讨会、视频、白皮书以及其他内容对于网络产品也可以发挥一样的作用。事实上,许多SaaS公司的免费增值模式也利用了互惠原则,因为它们先提供一些免费功能,然后期待在用户获得成功的使用体验并对产品产生需求后进行功能升级。
承诺和一致原则
西奥迪尼发现,一旦我们采取某个行动,我们就有可能继续采取与之前行动相一致的新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汽车销售人员得到的指示是要让潜在客户在一份没有法律效应的购买条款清单上签上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因为在纸上签名这个行动让客户之后更有可能签署正式的汽车购买文件。眼镜零售网站 Warby Parker使用了相同的做法,它的在家试戴计划可以让潜在消费者选择并收到5副眼镜,客户可以等到试戴之后再决定购买哪一副。一旦客户试戴了眼镜就不可能不买了。
在利用承诺和一致原则时你可以先让用户先许下一个小的承诺,然后引导他们之后完成更大金额的购买行为,从而增加收入。亚马逊的心愿单功能就利用了这个原则。他们知道,如果用户将书籍或者其他商品加入心愿单,那么他们购买这个商品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用户已经承认自己有想要购买的愿望。又比如,如果你向最近在你的网站上购买过商品的用户及时发送信息并向他们提供新的优惠,用户就可能再一次下单,从而提高整体购买量,因为他们希望与先前的购买决定保持一致。即使你只是简单地询问用户以后是否还会在你的网站上购买商品,也有可能带来额外的线下购买行为。
社会认同原则
遵循社会规范或者效仿他人的做法是购买行为最强大的驱动力。西奥迪尼重点以英国税务总署(HMRC,相当于美国的国家税务局)为例说明了这个原则。2009年,英国税务总署面临民众拖欠巨额税款这一严峻的问题。它尝试向欠税的公民寄去追收税款的通知书,但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于是英国税务总署与专家史蒂夫·马丁合作,尝试使用一种基于社会认同原则的新方法。结果证明,这个方法十分简单有效。英国税务总署从拖欠税款的纳税人中选出一部分作为试验组,然后在寄给他们的追收税款通知书中加入一句话:大多数英国居民都按时足额缴税。结果这个简单的事实陈述将试验组的缴税率从57%提高到86%,追回的税款金额达到5.6亿英镑(拖欠的总额为6.5亿英镑)。只是简单地提醒人们纳税的社会规范就带来了令人惊讶的改善。
太多公司错误地解读了社会规范,它们使用可信度不高或者泛泛而谈的证言来试图说服客户购买价格更高的商品。比如一家餐馆可能在它的菜单背面加入诸如“市区最好的肉排,爱吃!”这样的证言。这只会适得其反,用餐的客人不会点那个更贵的菜,因为他们怀疑证言是假的。转化专家安吉·舒特米勒找到了有效评论和有效证言的7个核心要素,她用“CRAVENS”这个首字母缩写来概括了这些要素:可信(credible)、相关(relevant)、有吸引力(attractive)、可视(visual)、可量化(enumerated)以及具体(specific)。
鲜花配送店daFlores就通过在它的电商网站中加入了一条满足以上这些简单标准的证言提高了收益。最初它在网站上展示文字证言,但后来发现用户并不了解它的品牌,于是它将证言换成了一张庆祝公司在脸谱网上的粉丝突破60万的图片。结果,用这种可信、相关、有吸引力、可量化而且可视的方式向用户展示公司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这一事实一举将收入提高了44%。因为看到有这么多人喜欢在这家网站上购买鲜花能够让用户感到放心。提高社会认可在转化旅程中的可见度可以为增长团队带来变现的机会。增加证词、知名客户的企业标志、客户使用产品的结果、当前在你的网站上购物或者订购的人数等,这些都可以向用户提供已经采取相同行动的其他客户的信息,从而让潜在客户相信他们的决定是对的。比如,线上女装零售商ModCloth通过其“成为买家”计划让用户自己决定网站出售哪种风格和尺码的衣服,并用一枚勋章来告诉用户哪些是“买家认可”的商品。那些带有“成为买家”勋章的衣服在网站上的销售率是其他商品的两倍。
权威原则
研究表明,相比普通人我们更愿意相信专家和权威人士的话,哪怕只是在语言上稍微暗示这种权威性就能够增加购买行为。卡亚皮肤诊所(KayaSkin Clinic)就是一个例证。它将“专家”这个词加入网站的行为召唤中,使之变成“我想听专家的意见,注册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将销量提高了22%。
权威原则解释了为什么1/4的电视广告都使用明星代言,而且为什么名人创办的公司往往十分成功,比如演员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Alba)创办的美国诚实公司(Honest Company)。也许因为行业特点和预算限制,名人代言不在你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是各行各业都有在你的目标用户心中具有威信和影响力的人物或者品位引领者。增长团队可以利用权威原则,尝试利用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来增加收益。
喜好原则
如果深受我们喜欢的人推荐了一款产品或者服务的话,我们会买得更多。Airbnb重新设计它的朋友推荐计划,将推荐人的照片放入邀请函中,就是利用了喜好原则。结果,Airbnb的朋友推荐创造的日注册量和房间预订量增加了300%,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在新的推荐计划中增加了这种“人情味”。
如果你正打算利用喜好原则进行试验,那么你可以考虑在网站上使用真人的照片,比如你的销售人员或者用户的照片。除此之外,你在着陆页上显示的友好的欢迎词也可以带来同样的用户反应。还记不记得NastyGal的创始人索菲亚·阿莫鲁索通过让网站上人气最高的模特穿上销量最差的衣服,以此来提高销量?这也是利用喜好原则。好在你要做的改变很多都不是大规模的技术性改变,增长团队只需要进行快节奏试验就能提高销售额或者销售量,或者驱使人们购买更贵的商品。
稀缺原则
当我们觉得自己要错失良机的时候,我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更大。Booking.com就充分利用了稀缺原则来增加收入。这家在线住宿预订网站通过向用户展示他们已经错失的房间来让用户明白预订机会不会永远等着他们。同时他们还向用户显示有多少人已经在今天完成了预订,酒店还剩下多少房间,甚至还有多少人在那一刻正在其网站上看房间——这个触发物等于告诉用户,“你最好现在就预订,否则过一会儿就后悔莫及了”。
使用稀缺性作为刺激购买的策略是要触发用户害怕错过的心理。你可以试验限定促销时间,当商品只有几件库存时显示剩余数量,限制预约咨询顾问的机会,或者限定可以获得特价商品的人数等做法。如果商品马上就要售罄,或者很难买到,或者特价马上就要结束,或者顾客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可能错失机会,那么商品被销售出去的可能性比其他任何情况都要大。
现在我们已经讲完了驱动增长的四个关键试验类型:获取、激活、留存和变现。在下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我们将讨论对增长团队而言,继续在这四个方面努力、避免掉入增长停滞这个常见的陷阱中是多么重要。增长停滞能够也常常意味着灾难的降临,即使是对大品牌而言也是如此。记住,增长团队决不能沉浸在过去的光环中,把“打盹儿你就输”这个谚语稍加改动就可以用在这里: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不前进就是失败。
第九章 良性循环:维持并加速增长
正如我们在整本书里所讲,驱动增长的工作永远处在进行时。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公司是那些不断突破自我、利用现有成功、把握新机遇并且创造良性增长循环的公司。
今年,脸谱网的增长团队将庆祝团队创立10周年。当初,它还只是一个负责扭转脸谱网疲软局面的5人团队,通过壮大队伍,实施了大量计划,驱动着脸谱网这个史上最大的社交网站看似不可阻挡的增长,这个增长团队对脸谱网在这10年里取得的非凡成就功不可没,打破了人们关于在线社区可以达到何等规模的所有先入之见。现在这家公司每天为超过10亿的用户提供服务,在全球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还能从其庞大的用户群中无限挖掘增收机会。此外,脸谱网在用户数量和用户参与度方面势如破竹的增长为它赢得了金融投资者以及市场的强大支持。他们为脸谱网提供大量资本用于创新,支持包括像购买Oculus和进军虚拟现实领域这样看似不着边际的长期投资和“网络无处不在计划”(Internet Everywhere initiative)。这个计划试图利用太阳能无人机将无线网络送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这就是良性增长循环的最好例子。
无论你的增长团队是5人还是500人,无论你的公司市值高达数百万美元还是刚刚起步,你都可以效仿脸谱网的做法,持续并且不遗余力地使用新方法在各个方面展开试验,驱动增长。
避免增长停滞
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是想实现长远成功的公司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这是因为公司未能及早觉察产品或渠道疲乏,没有意识到出现了新的竞争,没有对产品进行必要升级,没有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或者没有使用新技术。Skype(微软旗下的一款聊天工具)就饱尝自满的苦果。一开始,无论以什么标准来看,Skype都极其成功,但被微软收购之后就不再坚持创新。结果,它的领地迅速被提供聊天服务的移动App所蚕食,比如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以及横扫企业界、成长迅猛的群聊公司Slack。Skype败在了哪一步?简单地说,Skype的产品和执行团队没有敏锐意识到移动通信服务的巨大魅力,也没有察觉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会如此迅速地被运用到办公沟通中。
像这样在战略远见和产品创新上的失误常常导致公司陷于增长停滞的困境,这是就职于领导力咨询网CEB的马修·奥尔森、德里克·范贝弗和塞思·韦里共同提出的一种表述。增长放缓常常毫无预兆地发生,而且,无论是已经站稳脚跟的大品牌还是一度增长迅猛的创业公司都有可能经历增长停滞。它极难预测,而且往往发生在强劲的增长之后。奥尔森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报道了他们有关增长停滞的一项重大发现。他们用经典品牌李维斯(Levi’s)举了一个例子。1995年,这家公司的销量达到历史最高,实现了70亿美元的收入。但从1996年开始公司的销量急剧下滑,到2000年公司收入仅为46亿美元,跌幅高达35%。文中提到的其他经历增长停滞的大品牌包括3M公司、苹果、芝加哥第一银行、卡特彼勒、戴姆勒、玩具反斗城和沃尔沃等。可能你会觉得,如此突如其来的倒退一定是市场中突然出现了干扰所造成的。但研究表明,通常这些停滞并不是由刚进入市场的大胆竞争者或具有破坏性的创新导致的。真正的原因是公司长时间疏于监测用户满意度,也没有积极地去发现用户不满的早期迹象。通常,用户忠诚度下降已经持续好几年,但公司却浑然不觉,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
他们在报告里还指出,公司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后自信心膨胀,这往往也会导致增长停滞。也就是说,即使公司发现了竞争威胁也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儿。这种虚假的安全感会阻碍公司积极创新,令它们满足于在已有的产品上进行零敲碎打式的改进,而不是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遇来驱动增长。即使是最警觉的产品团队也会受到发展迅猛的竞争对手的伏击,因为可能它们引入了一项新技术,或者进行一项创新。
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没有专注自身的核心产品或服务,而将精力用在推出吸引人眼球的新产品、附加扩展功能或者进军新市场上,那么这也会带来增长停滞。人才的流失也会引发停滞,比如那些对驱动增长至关重要的明星人物投奔了竞争对手,让组织机制不再完备,或者公司因为失去他们的远见卓识和鞭策而无法继续维持强劲的增长。
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可能在这里栽跟头,营销团队如果骄傲自满或者不创新的话也会导致增长急剧减速。增长停滞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公司过度依赖一些已经不再有效的营销渠道。随着为公司源源不断带来用户的渠道日益成熟,曾经的洪流很快就会变成涓涓细流。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出现新的竞争,用户行为发生改变(这常常是由技术造成的,比如转向移动设备),或者约束渠道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
Upworthy和Buzzfeed这样的在线发布平台就饱尝规则变动之苦。这两家公司都不得不依靠脸谱网的新闻推送(NewsFeed)算法来为自己的网站吸引大量访客。每次脸谱网决定调整为用户挑选故事的规则时,它们都会紧张地屏住呼吸,因为哪怕是对新闻推送算法最微小的改动都有可能导致它们的读者量一落千丈,从而影响它们的广告收入。
有些公司甚至过度依赖脸谱网的新闻推送算法,对它们而言,这样的改动甚至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Viddy这个视频App的市值曾一度达到3.7亿美元,但它的营销和分销都太依赖脸谱网。当脸谱网修改了它的新闻推送算法之后,这个App在脸谱网上的可见度急剧下降,导致App的用户量从每月5000万一下跌倒不足50万,最后开发者不得不关闭了这个App。
脸谱网并不是此类渠道变化的唯一“罪魁祸首”。许多渠道都会定期更改它们的规则,从而让那些过度依赖渠道来接触目标市场的公司遭受严重的增长停滞。谷歌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经常更改自己的搜索排名算法,这往往让那些将搜索作为主要用户获取渠道的公司关门倒闭。
通常,由失误导致的用户流失或者市场份额丢失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像竞争对手创新或者市场变化带来强烈干扰这样的因素可能就在公司的掌控范围之外了。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可能突然破坏营销渠道的有效性,比如广告屏蔽技术。随着创新步伐日益加快,大数据云存储和挖掘这些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之类的强大新工具已经能够被新兴创业公司所购买和使用。所以即使是沃尔玛和微软这样实力强大的公司也必须学习如何在产品开发和营销过程中变得更加敏捷。今天,没有一家公司敢将自己的潜在用户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这就是为什么刚刚完成孵化的创业公司和引领市场的大公司都需要引入增长黑客。
增长团队可以帮助公司保持警觉,不断监测用户行为变化并试验新的增长想法。增长团队既能积极应对同时也能未雨绸缪。他们能够洞察到早期预警信号,并且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获取、激活、留存和变现最大数量的用户上,甚至通过创新找到驱动增长的新机遇。
但增长团队也只是肉眼凡胎,他们也可能变得骄傲自满,因为分心而偏离增长使命,或者受到市场力量和颠覆性技术的冲击。但是快节奏的增长黑客过程可以让增长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修正航线。这一章我们将介绍一些可能阻碍增长团队的常见问题,以及减少或者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
更多资料可扫码关注21天产品经理读书训练营,百人产品经理手把手带你实现进阶。进群即可领取产品大礼包。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6487/4f938a4434d0cae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