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很长时间的文章,读了很多书,练了很长时间的字,为啥感觉成长很缓慢。或者工作了几年之后,大家都会觉得陷入了成长的困境中,几年来没有特别的成长。
2016年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出版了一本《刻意练习》书籍,里面谈到了需要为自己划分出一个舒适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进行试错和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个概念很好,但是具体在实践的时候发现又一个问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以结果为导向,怎么进行刻意练习,如果练习试错的话,如何保障拿到结果呢。
TED的演讲中Eduardo Briceno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有两种区域,一种区域内人们关注结果的表现区域,另外一个是我们可以随便犯错的学习区域。在表现区,关注的完美的完成,最大化的拿到结果。在练习区,是可以随意犯错的区域,可以进行各种创新和错误,不断的修正。
例如郎朗的钢琴演奏,在音乐会上肯定是希望能够完美的演奏曲目,让观众获得一场良好的体验,而不是表现什么高深的技巧,因为这样风险太高。而在自己练习区域,可以不断的试错,磨练自己的技巧,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个概念好像非常简单,体育比赛也是这么做的,没有什么稀奇的。
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落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呢,就会发现,日常工作中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做表现区域的事情,因为你要拿到结果。所以每天都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重复又重复,但是完成一个接着一个任务之后呢,能力好像没有什么成长。因为你是在不断的重复同一个技巧,没有提升和改进的概念。所以你在表现区域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导致你没有在学习区域投入精力。
那么思考一下,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日常工作中,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做有价值的事情,并因此在述职的时候让领导满意,从而得到晋升。因此可以拆分为3点:
1.方向。事情是否真的有价值。
2.执行。自己执行是否到位。
3.汇报。是否能够被上级理解和肯定。
那么可以重点在这三个方向上进行思考,如何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如何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如何做好工作汇报。这几个问题又可以拆解为非常多的子问题,例如事情是否真的有价值,取决于你所做的事情,市场够不够大,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如何判断市场够不够大,又可以继续进行拆解为目标人群大盘,市场渗透率,市场增长率,增长关键点等问题。这些问题首先你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去进行练习判断能力。
通过将你要提升的目标进行拆解为一系列的小目标,然后逐个来进行思维练习,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
人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不要停留在原地,而是把这看过一个过程,不断去前进,在练习区域不断进行犯错,调整自己来进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