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樊登讲论语》里面经常提到君子与小人的比较。比如君子诸求己 ,小人诸求人。意思是说君子遇到问题,总是向内求,小人遇到问题总是抱怨外在环境向外求。
再比如小人怀土,君子怀德。意思是君主对德比较重视,小人对物质名誉等外在的东西比较注重
里面还有更多的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文言文翻译就不再一一说明。
樊登也在这本书里说其实没有把君主和小人界限分得那么清。我们每个人随着年纪经历阅历知识见识的增长,我们的君子成份就会多一点,小人的成份就少一点!
我就想为啥如果对君子与小人定义后,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呢?特别是我们看到某个人的语言行为像小人 心里就会不舒服。如果说出来,对方也会很不舒服,就会结怨。因为我们给他贴上了标签。
连孔子都不会去断定一个人是否仁,人家问他某某人怎么样,他就说谁是清,谁是忠,至于有没有仁他不知道。
所以说一个人具有君子的成份,又有小人的成份。愿我们修行出更多君子的成份,减少小人的成份。这样内心就会多一点和平,多一点平静,多一点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