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数据处理呆鸟的Python数据分析python机器学习爬虫
①数据分析项目实战: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①数据分析项目实战: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作者: Dylan丶海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20:49 被阅读239次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的学习掌握,现在需要通过实操总结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本篇文章主要是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用户消费行为。数据来源CD网站的消费记录,有用户ID、购买日期、购买数量、购买金额四个字段科目。(模仿操作)
    【分析步骤】


    CD网站销售数据.png
    # 导入常用的库: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matplotlib inline    #‘%’内置的命令,jupyter专有的定义,比如在pycharm不常用到,inline意思是我做好图之后可以在html页面的单元格进行显示
    plt.style.use('ggplot')  #更改设计风格,使用自带的形式进行美化,这是一个r语言的风格
    
    • 加载第三方包和数据,因数据文件是txt,所以用read_table方法打开,因为原始数据不包含表头,所以需要赋予。字符串是空格分割,用\s+表示匹配任意空白符。
    • 一般csv的数据分隔是以逗号的形式,但是这份网上的数据比较特殊,它是通过多个空格来进行分隔。


    • 电子商务行业一般是以用户ID、订单价、订单数、订单日期来进行分析的,基于以上这四个字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析。
    df.head()  #展示前5行数据
    
    • 如图所示,数据正常展示,由此判断数据导入无误。再则由此可以看出用户id为2的用户在12日当天消费了两次,这点需要注意。
    df.info()  #查看数据类型
    
    • 从图中可以看出order_dt的数据类型需要转换为日期形式
    • 查看其他数据类型,没有发现有空值,数据很干净
    • 一般在进行数据处理前,都应先对数据类型进行查看及转换
    df.describe()   #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 从图中可以看出,用户平均每笔订单购买2.4个商品,标准差在2.3个,具有一定波动性。中位数是2个,75分位数是3个,说明订单量大部分都不多。而极值是99个,这差别有点大,相对比购买金额,说明订单大部分集中在小额。
      -一般情况,消费类型的数据分布,大部分呈现的是长尾形态;绝大多数用户是选择小额消费客群,但用户贡献率集中在少数分群里,符合二八法则。
    # 数据类型的转化
    df['order_dt'] = pd.to_datetime(df.order_dt,format = "%Y%m%d")  #其中Y表示四位数的年份,y表示两位数的年份
    df['month'] = df.order_dt.values.astype('datetime64[M]')
    
    • 把数据类型转化为时间序列
      第一部分小结:

    第一部分的数据清理已经完成,可以开始后续的分析了

    第二部分按月进行数据分析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展示数据波动情况,进而分析用户的消费趋势

    • 每月消费总金额
    • 每月消费次数
    • 每月产品的购买量
    • 每月消费的人数
    #1.每月消费总金额
    grouped_month = df.groupby('month')
    order_month_amount = grouped_month.order_amount.sum()
    order_month_amount.head()
    
    • 通过groupby对数据进行分组,由此对order_amount进行求和


    • 如图所示,消费金额在前三个月达到最高峰,此后的消费金额较为稳定,但有轻微下降趋势。
    # 2.每月消费次数
    grouped_month.user_id.count().plot()  #plot是折线图,用于展示数据趋势
    
    • 前三个月的消费订单数达到10000笔左右,后续几个月的平均消费是2500笔。
    # 3.每月的产品购买量
    grouped_month.order_products.sum().plot()
    
    • 如图所示,前三个月产品购买量达到峰值,后续产品构面量较为稳定。
    •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假设这是因为营销活动,另外数据中可能存在异常,因只是消费数据,无法判断。
    # 4.每月的消费人数
    df.groupby('month').user_id.apply(lambda x: len(x.drop_duplicates())).plot() 
    #这里需要注意到因为一个人在一个月内可能存在多笔消费,所以使用匿名函数lambda进行去重
    
    • 每月消费人数低于每月消费次数,但差异不大;前三个月每月消费人数在8000-10000之间,后续月份,平均消费人数在2000人左右。
      另:以上的消费趋势分析也可以用数据透视表来分析
    df.pivot_table(index = 'month',
                  values = ['order_products', 'order_amount', 'user_id'],
                  aggfunc = {'order_products': 'sum',
                            'order_amount': 'sum',
                            'user_id': 'count'}).head()
    
    • 数据透视表是更加直观快捷的方法,通过这个进行作图会更加便捷一些。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数据分析,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效率。
      第二部分小结:

    通过聚合函数groupby了解分析了用户的消费趋势

    第三部分:用户个体消费数据分析

    前面是以时间(月)的维度来分析用户消费趋势,这一节以个体消费特点来分析用户消费行为,为此划分了五个方面来分析:

    • 用户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的描述统计
    • 用户消费金额和消费次数的散点图
    • 用户消费金额的分布图
    • 用户消费次数的分布图
    • 用户累计消费金额占比(百分之多少的用户占了百分之多少的消费金额)
    # 1.用户消费金额和消费次数的描述统计
    grouped_user = df.groupby('user_id')
    grouped_user.sum().describe()
    
    •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位用户平均购买了7张CD,但最大值是1033张,中位数却只有3张;而从用户消费上看,用户平均消费金额是106元,标准差是240元,根据分位数和最大值来看,平均值是和75分位数相近,由此说明有小部分用户购买了大量CD。
    • 由此可以看出消费类型的数据,符合二八法则的特点。
    # 2.用户消费金额和消费次数的散点图
    grouped_user.sum().query('order_amount < 4000').plot.scatter(x = 'order_amount', y = 'order_products')
    # 注:query后面只支持string形式的值
    
    • 跟前面一样先用groupby创建一个对象来绘制散点图,因数据极值关系对‘order_amount’进行过滤,使图更加美观。
    • 如图所示,用户消费比较有规律,消费金额和商品量也呈线性分布,离群点较少。
    # 3.用户消费金额的分布图(二八法则)
    grouped_user.sum().order_amount.plot.hist(bins = 20)
    # bins = 20是指直方图中的个数,是将order_amount的值分成20份
    
    •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用户消费能力并不高,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小金额的消费,而高消费用户非常少,也符合二八法则的特点。
    # 4.用户消费次数的分布图
    grouped_user.sum().query('order_products < 100').order_products.hist(bins = 20)
    
    • 因小部分异常值会干扰判断,所以使用切比雪夫定理过滤掉异常值,计算95%的数据分布情况
    # 5.用户累计消费金额的占比
    user_cumsum = grouped_user.sum().sort_values('order_amount').apply(lambda x:x.cumsum() / x.sum())
    user_cumsum.reset_index().order_amount.plot()
    # 注:sort_values是对值进行排序,升序,cumsum是滚动累加求和
    
    • 按用户消费金额进行升序排列,由图可知50%的用户仅贡献了15%的消费额度。而排名前5000的用户就贡献了60%的消费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维护好这5000名用户就可以完成业绩指标的60%。
      第三部分小结:

    用户个体消费情况基本上符合行业规律,符合二八法则的特点;而在处理数据过程中,需要注意异常值对判断的干扰,应该对异常值进行过滤,由此也能提升图形美观。

    第四部分: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 用户第一次消费(首购)
    • 用户最后一次消费
    • 新老客消费比
      • 多少用户仅消费了一次?
      • 每月新客占比?
    • 用户分层
      • RFM
      • 新、老、活跃、回流、流失
    • 用户购买周期(按订单)
      • 用户消费周期描述
      • 用户消费周期分布
    • 用户生命周期(按第一次&最后一次消费)
      • 用户生命周期描述
      • 用户生命周期分布
    # 1.用户第一次消费(首购)
    grouped_user.min().order_dt.value_counts().plot()
    
    • 根据月份最小值可以求出用户第一次消费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用户第一次购买商品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月,其中2月11日-2月25日有一次剧烈波动。
    # 2.用户最后一次消费
    grouped_user.max().order_dt.value_counts().plot()
    
    • 图中显示的是用户最后一次消费时间。用户最后一次购买的分布比第一次分布广,大部分最后一次购买,集中在前三个月,说明有很多用户购买了一次后就不再进行购买了,而随着时间的递增,最后一次购买数也在递增,消费呈现流失上升的状况。
    # 3.新老客消费比
    user_life = grouped_user.order_dt.agg(['min','max'])
    user_life.head()
    
    • 由此可以看出用户第一次消费和最后一次消费时间,例如用户user_id为1的用户消费时间相同,说明用户只消费了一次。
    # 用户购买周期
    (user_life['min'] == user_life['max']).value_counts()
    
    • 通过逻辑判断得出,有一半的用户只消费了一次。
    # 4.用户分层
    rfm = df.pivot_table(index = 'user_id',
                        values = ['order_products', 'order_amount', 'order_dt'],
                        aggfunc = {'order_dt':'max',
                                   'order_amount': 'sum',
                                   'order_products': 'sum'})
    rfm.head()
    
    • 注:order_products表示的是消费的产品数,因为数据中用户消费次数比较固定,所以由消费产品数替换消费次数。
    # 4.1rfm距今天数
    rfm['R'] = -(rfm.order_dt - rfm.order_dt.max()) / np.timedelta64(1, 'D')
    rfm.rename(columns = {'order_products': 'F', 'order_amount': 'M'}, inplace = True)
    rfm.head()
    
    • R表示客户最近一次交易时间的间隔,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交易的金额。F表示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交易的次数,F值越大,表示客户交易越频繁,反之则表示客户交易不够活跃。M表示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交易的金额。M值越大,表示客户价值越高,反之则表示客户价值越低。
    # 4.2用户分层:RFM模型
    def rfm_func(x):
        level = x.apply(lambda x:'1' if x >= 0 else '0')
        label = level.R + level.F + level.M
        d = {
            '111': '重要价值客户',
            '011': '重要保持客户',
            '101': '重要发展客户',
            '001': '重要挽留客户',
            '110': '一般价值客户',
            '010': '一般保持客户',
            '100': '一般发展客户',
            '000': '一般挽留客户',
        }
        result = d[label]
        return result
    
    rfm['label'] = rfm[['R', 'F', 'M']].apply(lambda x: x-x.mean()).apply(rfm_func,axis=1)
    rfm.head()
    
    • 这里运用RFM模型来对用户分层,分析用户特点,这里使用的是平均数。
    # 4.3用户分层:求和
    rfm.groupby('label').sum()
    
    • 从图中可以看出,M的不同层次客户的消费累计金额,重要保持客户的累计消费金额最高
    # 4.4用户分层:计数
    rfm.groupby('label').count()
    
    • 如图所示,不同层次用户的消费人数,之前重要保持客户的累计消费金额最高,但消费人数最多的却是一般挽留客户有14074人。
    # 4.5用户分层:RFM模型
    rfm.loc[rfm.label == '重要价值客户','color'] = 'g'
    rfm.loc[~(rfm.label == '重要价值客户'), 'color'] = 'r'
    rfm.plot.scatter('F', 'R', c = rfm.color)
    # pandas中增加颜色需要新增一列
    
    • 从RFM分层可知,大部分用户为重要保持客户,但是这是由于极值的影响,所以RFM的划分标准应该以业务为准。尽量用小部分的用户覆盖大部分的额度,不要为了数据好看划分等级。
    • RFM模型是衡量客户价值的立方体模型。充分结合数据与业务的关系,是数据分析师应该做到的,例如从以上数据看出,重要保持客户贡献金额最多,应如何与业务部分合作维护好这部分客户;再则重要发展客户和重要挽留客户静默消费了,如何唤醒这部分客户使我们需要分析的。
    # 4.6用户分层:用户生命周期
    pivoted_counts = df.pivot_table(index = 'user_id',
                                   columns = 'month',
                                   values = 'order_dt',
                                   aggfunc = 'count').fillna(0)
    pivoted_counts.head()
    
    • 用户每月的消费次数对于生命周期的划分并无关系,而需把模型进行优化,知道用户本月是否有消费就可以了。
    • 使用数据透视表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用户在某月是否有消费过,其中没有消费过的以Nan表示,用fillna填充为0
    # 4.7用户生命周期
    df_purchase = pivoted_counts.applymap(lambda x: 1 if x > 0 else 0)
    df_purchase.tail()
    
    • 从user_id2W+的数据来看,数据存在问题。因为从实际业务出发,这部分的用户一二月份是没有注册的,是从三月份才进行第一次消费。而数据透视表将一二月份的数据补充为0,这里需要注意是从第一次消费作为生命周期的计算。
    # 4.8用户分层:用户生命周期状态变化
    def active_status(data):
        status = []  #创建一个空的列表
        for i in range(18):
            
            #若本月没有消费
            if data[i] == 0:
                if len(status) > 0:
                    if status[i-1] == 'unreg':
                        status.append('unreg')
                    else:
                        status.append('unactive')
                else:
                    status.append('unreg')
                    
            #若本月消费
            else:
                if len(status) == 0:
                    status.append('new')
                else:
                    if status[i - 1] == 'unactive':
                        status.append('return')
                    elif status[i-1] == 'unreg':
                        status.append('new')
                    else:
                        status.append('active')
        return status
    purchase_stats = df_purchase.apply(active_status, axis = 1)
    purchase_stats.head(5)
    
    purchase_stats.tail(5)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分析:
    若本月没有消费

    • 若之前是未注册,则依旧为未注册
    • 若之前有消费,则为流失/不活跃
    • 其他情况,为未注册

    若本月有消费

    • 若是第一次消费,则为新用户
    • 如果之前有过消费,则上个月为不活跃,则为回流
    • 如果上个月为未注册,则为新用户
    • 除此之外,为活跃
    # 每月不同活跃用户的计算
    purchase_stats_ct = purchase_stats.replace('unreg',np.NaN).apply(lambda x: pd.value_counts(x))
    purchase_stats_ct
    
    #purchase_stats_ct.fillna(0).T.head()
    purchase_stats_ct.fillna(0).T.plot.area()
    

    由上表可知,每月的用户消费状态变化(图表还不太美观)

    • 活跃用户,持续消费用户,对应的是消费运营质量
    • 回流用户,之前不消费本月才消费,对应的使唤回运营
    • 不活跃用户,对应的是流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流失的用户增加,回流用户正在减少

    # 5.用户购买周期(按订单)
    order_diff = grouped_user.apply(lambda x:x.order_dt - x.order_dt.shift())  
    order_diff.head(10)
    # 这里运用匿名函数lambda,对分组后的用户根据订单购买时间进行错位相减
    
    order_diff.describe()
    
    • 从图中可以看出,user_id 1为0,表示该客户只购买过一次;user_id 2的第一笔订单和第二笔订单是在同一天完成的
    # 5.1用户消费周期分布
    (order_diff / np.timedelta64(1, 'D')).hist(bins = 20)
    
    • 订单周期呈现指数分布,用户的平均购买周期是68天,绝大部分用户的购买周期都低于100天
    # 6.用户生命周期(第一笔订单时间和最后一笔订单时间)
    (user_life['max'] - user_life['min']).describe()
    
    •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据偏差很大,中位数为0天,说明超过50%的用户只购买了一次,这一次主要集中在数据前三个月,但平均数是134天,最大值是544天。
    # 6.1用户生命周期分布图
    ((user_life['max'] - user_life['min'])/ np.timedelta64(1, 'D')).hist(bins = 40)
    
    • 用户的生命周期受只购买一次的用户影响比较厉害(可以排除),用户均消费134天,中位数仅0天。
    # 6.2用户生命周期分布图(过滤掉0天)
    u_l = (user_life['max'] - user_life['min'])/np.timedelta64(1,'D')
    u_l[u_l > 0].hist(bins = 40)
    
    • 过滤掉lifetime > 0,即排除了仅消费一次的客户和一些生命周期在0天的两次消费的用户。
    • 如图所示,少部分用户集中在50-300天,属于普通型生命周期;高质量用户体现在生命周期400天以后的用户,这部分用户属于忠诚用户。

    7.复购率和回购率分析

    • 复购率:自然月内,购买多次的用户占比

    • 回购率:曾经购买过的用户在某一时间内的再次购买占比

    pivoted_counts.head()
    
    • 用户每个月的消费次数
    # 7.1复购率
    purchase_r = pivoted_counts.applymap(lambda x: 1 if x > 1 else np.NaN if x == 0 else 0)
    purchase_r.head()
    
    • 这里使用applymap是针对DataFrame里的所有数据。然后用lambda函数进行判断,因为需要,所以设置了两个if…else。
    # 7.2复购率折线图
    (purchase_r.sum() / purchase_r.count()).plot(figsize = (10, 4))
    
    • 用sum和count相除即可求出复购率。因为两个函数都会忽略掉NaN,而NaN代表的是没有消费的用户,count函数不论是0还是1都会统计,所以表示总的消费用户数,而sum求和是计算消费两次以上的用户。
    • 从图中可以看出,前三个月因为有大量新用户涌入,而这批用户购买了一次,所以导致复购率降低,例如1月份的复购率只有6%左右;但到了后期,忠诚客户体现出来了,复购率较为稳定,保持在20%左右。
    df_purchase.head()
    
    # 7.3回购率
    def purchase_back(data):
        status = []  #创建一个空列表,用来保存用户回购的字段
        for i in range(17):
            if data[i] == 1:   #用户本月消费过下月也消费过记为1
                if data[i+1] == 1:
                    status.append(1)
                if data[i+1] == 0:    #用户下月没有消费过记为0
                    status.append(0)
            else:
                status.append(np.NaN)  #用户本月没消费,记为NaN
        status.append(np.NaN)
        return status
    purchase_b = df_purchase.apply(purchase_back, axis = 1)
    purchase_b.head(5)
    
    (purchase_b.sum() / purchase_b.count()).plot(figsize = (10, 4))
    
    • 注:0表示当月消费过次月没有消费,1表示当月消费过次月依旧有消费
    • 回购率也是由count和sum计算求出的;如图所示,用户回购率为30%左右,由此可以得出:新客整体质量不如老客,老客的忠诚度(回购率)表现较好,消费频次少差。
      第四部分小结:

    通过用户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类知识点的运用需要结合实际业务情况,对数据进行过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①数据分析项目实战: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it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