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运营互联网研究所商业管理观察
付费用户数急剧下滑,罗辑思维能否守住70亿估值?

付费用户数急剧下滑,罗辑思维能否守住70亿估值?

作者: Tonytoni | 来源:发表于2017-09-30 09:42 被阅读3424次

    关键词:内容经济  知识付费  持续上新  顾客终身价值  大数据  协同效应

    字数:4134, 建议阅读时间:8-10分钟

    ”一门课值几千万!一位北大教授的课价超越小鲜肉收入”。近日,这样一条消息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和微博,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在“得到”APP开设的经济学专栏,订阅用户超过了18万,按照199元/人的价格计算,总金额超过了3500万。许多人欢呼雀跃,认为知识终于开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知识就是力量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去年开始,知识付费开始爆发,俨然成了创业的风口。知乎、分答、喜马拉雅、得到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除了薛老师在“得到”的经济学课,马东的米未传媒在喜马拉雅平台开设的《好好说话》,订阅用户达56万,是目前内容经济订阅人数最多的“独角兽”节目。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每天听见吴晓波》第一期,不算其公号的会员订阅,在喜马拉雅付费用户达到11.4万。

    内容经济包括两块,一块是娱乐,比如近年比较火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一块是知识,比如知乎、在行、分答等平台提供的知识付费;我们这里关注和讨论的是后者。目前知识付费形式一片大好,“得到”估值已经达70亿,米未传媒估值20亿,目前还没有融资的计划。

    对于内容经济的前景,马东在《混沌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内容发自人心,本质是解决焦虑。消费升级是人心需求的升级,内容行业注定向好。

    然而市场上也有不同的声音,中信出版社的社长王斌认为:目前很多的知识付费,是将小麦包装成“精华素”、“大力丸”,这种现象是典型的泡沫,是难以持久的。

    谁说守不住70亿?

    到底知识付费是风口,还是泡沫?作为一名“得到”的用户,我订阅了7个专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得到很多专栏的打开率在20-30%;同一个作者的专栏第二季,比如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已经出现订阅量下滑的情况,而《好好说话》和《每天听见吴晓波》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专栏数据对比

    其中打开率是每个节目抽取10条音频求的平均值。这几个专栏的第二季都是近期开始的,其中《精英日课》第二季9月18日开更,《每天听见吴晓波》第二季8月16日上线,蔡康永的《好好说话》8月9日开讲。因为这些专栏第二季都是刚开始更新,所以订阅人数还会继续增加。但是,从第一季老用户的续订情况来看的话,三个专栏都流失了大量的老用户。

    因此,有人认为知识付费已经走到尽头,因为吃瓜群众很快会发现,原来吃到的只是换了包装的安慰剂,用户会如潮水般退去,难道才开始一年多的互联网知识付费,就已经不行了?

    笔者倒认为这种数据的变化是正常的现象,知识付费仍有很长的路可走。

    一、热情过后必是平静

    知识就是精神食粮,在互联网知识付费浪潮来临之前,我们购买书籍、订阅杂志,这也是知识付费。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还定了《读者》,每月一期,到了之后大家争相翻阅。

    而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付费,是更高效、更多元的升级形态。比如“得到”的专栏都是以日更的形式,而且专栏内容包罗万象,既有通用技艺,比如熊太行的《关系攻略》,也有专业学科-经济学、商学院知识。

    这就像一个以前每天吃窝窝头、每个月吃一次肉的人,现在你每天给他提供品相精美、口味精良的食物,刚开始,他肯定是兴奋异常,每天看着一桌子的菜兴奋不已,一定是撑到肚子装不下一粒米为止。

    但是,再好吃的饭菜,每天吃也会吃腻,渐渐地,他就只挑自己觉得好吃的几样吃,吃的量也下来了。再慢慢的,这几个最喜欢的菜当中,有的他可能几天才会吃一次。

    现在得到和其他平台的数据下滑,就类似上面这种情况。激情过后,必然归于平静,这是正常的规律。

    二、对知识的需求不会消亡

    食客吃的东西多了,嘴自然就会刁了。但是,是人就要吃饭的,这点不用怀疑。得到之前的slogan是“向终身学习者致敬”,在人类寿命有可能达到100岁,信息以秒为单位迭代的时代,终身学习不再是一个口号。

    这不仅是物质极大丰富,更是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即便知识付费平台和作者,帮我们筛选和加工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同样也会发现,我们从免费的海量信息中跳出来,满怀希望的进入付费信息,却发现付费信息同样是一个汪洋,很快又把我们淹没了。

    在这股知识付费浪潮中,有的用户被潮水冲走,不知去向。但还有一批用户,在汪洋中找到了自己的小舟,砥砺前行。

    从前面的专栏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第二季的订阅量 ≤ 第一季订阅数 × 打开率,也就是说,通过一年的运营,虽然第二季订阅量下降,但是也筛选出来了一批忠实用户,这批忠实用户,和第一季那些每天打开音频的用户,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这必然是“得到”的宝贵财富。

    由此看来,知识付费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用户的挑剔和选择,如何持续的提供有价值,又有新鲜感的内容,从而提高客户留存率,是每个知识付费平台和作者需要考虑的。

    三、“得到”的应对之策

    面对用户热情过后的冷静,为了在知识付费的道路上继续加速前进,“得到”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方法?

    1、持续上新

    本质上知识付费,和实体商品零售行业一样,都是通过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而获利。要想获得持续的流量,核心还是在于优质的产品。

    因此,内容行业最大的挑战就是持续的创造、提供新鲜感的头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

    除了罗辑思维和李翔商业内参这两个免费导流产品,“得到”现在的付费产品有六大类,包括订阅专栏、精品课、每天听本书、电子书、实体书、加上少量的周边产品,比如笔、键盘等。

    目前,订阅专栏28个,后续应该还会继续上新,但是鉴于日更的强度很大,专栏的上新频率会越来越低,比如罗永浩的创业课,就因为无法保证时间而停止了。我觉得最终专栏做到30-40个就可以了。

    精品课是一个浓缩的课题,现在有11个,生产周期和专栏比要短很多,预计,后续“得到”将推出更多的精品课,这有可能会是“得到”后续知识产品的重点。

    《每天听本书》,相对于专栏来说,听书的受众显然更广,这意味着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罗胖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的打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联合多个知名出版社,要打造上万本书籍的浓缩精华本。

    “得到”的002号知识发布会,我自己看得昏昏欲睡,其他“得到”的用户也有类似反馈。因为讲的那些东西,用户基本都听过或者知道。这么一个重要的发布会,用老用户没有新鲜感的内容,且只发布一个产品,为何罗胖要这么做?

    因为,这个产品发布会的目标群体并不是“得到”的老用户,而是罗胖希望以“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来吸收更多的新用户。

    喜马拉雅也有类似的产品,叫《大咖读书会》。因为平台定位不一样,无论从投入、重视度,还是产出,《大咖读书会》都无法和《每天听本书》相比。

    笔者觉得,《每天听本书》将会是现阶段得到最重要的战略产品。

    不管是哪个模块的知识产品,罗辑思维的产品把控能力在行业内还是比较强的,开发精品课程,和实体零售的“爆品战略”的概念类似,《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更多的品类组合、更多的爆品将帮助“得到”吸引更多的用户。

    2、挖掘顾客终身价值

    在通过罗胖和知识大V们引流后,现在得到已经有上千万的用户了。除了继续用《每天听本书》和《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这样的爆品吸引新用户,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复购率。

    复购率是指有多少用户会在你这儿重复购买,这又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就是顾客终身价值CLV(Customer Lifetime Value),指的是每个购买者在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知识付费就要和娱乐、购物、健身等其他行业争抢用户时间,这也是为何罗胖提出了“国民总时间”的概念。为了占用用户更多时间,“得到”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给用户提供更加超值、更懂他们的产品。

    上面说到了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的老用户续订率不足,导致第一季和第二季订阅用户相差较大。除了《精英日课》,“得到”还有另外两个专栏王煜全《全球创新260讲》和卓老板的《科学思维课》开通了第二季,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专栏的数据对比。

    数据对比

    因为这两个专栏第一季我都没有订阅,所以打开率是通过免费试读的几个音频求的平均值,可能和全年打开率有较大的出入。

    虽然如此,从上面还是能看出,这两个专栏第一季和第二季订阅人数相差不大,卓老板的甚至已经超过了第一季。因为两个专栏都还才开始,可以预计第二季用户都将超过第一季。

    为何如此?第一季订阅用户基数少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专栏内容对于用户来说刚需,或者说,专栏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很高的复购率。

    这是“得到”需要思考和行动的一个点,那就是如何精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大数据指导产品开发

    现在的电商回归线下做零售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通过线上积累的大数据,可以对用户进行画像,从而更加精准的满足用户需求。比如小米之家,通过线上的数据,就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铺当地更受欢迎的产品。天猫小店,通过分析附近用户的购买习惯和偏好,可以精确的确定进货品牌和数量。

    同样的,罗辑思维的用户每天都要登录APP学习,收听音频、点赞、在专栏留言、在社区发帖。那么,形成的这些数据,罗辑思维是否可以做有价值的分析和挖掘,用来指导知识产品的开发, 从而更精准的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复购率和顾客终身价值?

    增加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

    得到这么多知识产品之间,如果能产生协同效应,无疑将进一步提升顾客的终身价值。

    打个比方,专栏作者推荐在某方面的阅读书籍,比如刘润老师推荐商业书籍,这将促进得到商城中商业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销售,产生一个协同效应。

    同样,专栏作者之家相互的“串门”,以及集体的演讲-得到知识大通关,也会起到连带推荐,互相背书的效果。

    上面说的只是某些节点的设计,“得到”可以考虑从整体去考虑产品之间的协同性,包括品牌调性打造、知识关联、甚至排版风格等,从一个系统设计的角度去梳理产品的开发,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知识付费的浪潮刚开始一年多,我个人觉得目前出现的数据下滑,是市场对于新生事物过激反应后的一个正常回归。

    不否认在知识付费中,存在着夸大个人焦虑、兜售“成功学”、过度包装等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但是从整体来看,像得到、知乎、喜马拉雅这样的平台,对于产品品质还是有自己的标准和把控的。互联网让我们可以以极高的性价比和速度,了解和学习以前无法触达的,精英人士的见解。这对渴求知识的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知识付费,还在路上。数据只是一方面,让个人得到提升才是用户真正在乎的。只要扎扎实实的开发好的产品,能为用户创造价值,自然有人买单,还愁守不住70亿的估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Berry521:得到的知识没以前那么稀缺了,现在买了都看不完
        Tonytoni: @黄宝林 看自己时间,买多了是浪费。
      • 梧桐清音:得到上面的东西乍一听挺好,但是真正的行业秘密却放过不提
      • 技术老小子:焦躁的社会早就了知识碎片
      • MrLiuJ:我不否认得到办的确实很不错,也觉得他们在用心做。我个人订阅了8个专栏,从你的打开率出发,我跟自信的说刘润专栏我是100%打开,而且是重复整体打开4次以上。其他打开率再高的就是家庭教育宝典,估计也就70%。其他的说实话就当每日新闻去听了。那为什么刘润的会如此之高?因为我觉得我知道他在讲什么,内容是不是我要的,是干货还是水货等等。
        精英日课也定了第一季,没有订阅第二季的原因是因为真的没有时间再去听他的课,第二,作为每天听本书的一个辅助理解。
        其他专栏也很想订阅,比如古典的,比如宁向东的听过免费的之后,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说,他们说的太啰嗦,正如润总说写文章一定要醍醐灌顶。用词游标卡尺,观点是单反相机的聚焦。
        mzh1234202: @MrLiuJ 其实我觉得我上大学后也会听5分钟商学院吧😃
        MrLiuJ:@Tonytoni 我估计他在短时间,订阅量比其他人要快,多
        Tonytoni: @MrLiuJ 润总的专栏我也是100%打开,相信他第二季的复购率会比较高。
      • 田小麦1991:每天一本书有什么用呢,每天花半个小时了解一本书的大概,那经典书跟网络小白文有什么区别呢
        Tonytoni: @田小麦1991 每天听本书是做导读,你可以看做是个工具。
      • 485cf579f81a:2个亿都高估了,还70个亿,虚张声势,寻找接盘侠而已,不可否认有的付费知识有些价值,大多都是没什么鬼用的,听那些人吹牛逼浪费时间,还不如真实过好每一天
        mzh1234202: @风清扬_441a 我不赞同
        Berry521: @R星校长 赞同
        e67bd93ba52d:@风清扬_441a 不赞同
      • 小确幸韬:得到的忠实粉丝,罗胖的忠实粉丝
        小确幸韬: @Tonytoni 我从高二就习惯逻辑思维,那时还没有得到,后来有得到,又喜欢上得到。加个关注,可以聊聊,微信ht1997666。
        Tonytoni: @小确幸韬 我是,不知道您是不是😀
      • 苑常生:觉得网上获取的知识过于碎片化,没有以前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那种实在的体验过程,现在人们节奏太快,什么都想一口吃成胖子,网络付费课程自己内化的东西太少,实际得到的东西少于自己的期望值,所以付费学习过之后热情消退了就没想继续付费订阅。
        Tonytoni: @苑瑾 这是用户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说学习的最终效果在个人,但是知识付费在信息的提供方式,学习环境的营造等方面,是需要考量和设计,从而帮助更多用户克服人性的弱点,激发他们持续深入的学习。这样,平台才能更好的发展。
      • 读史小书童:免费的知识很多,为什么要订阅了,一千零一夜办得这么好,为什么要付费订阅每天一本书呢,而且纸质书自己看,有独特的魅力。
        Tonytoni: @罗式春秋 不能否认知识付费还是很有价值的,一套商业模式下运作产生的知识筛选和创造,比单纯靠个人的免费分享,更有效率,更稳定,更成体系。比如专栏作者本身就是在某个领域有一定造诣的行家。付费产品本身都是经过设计,提炼,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当然,不否认免费分享中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找寻这些信息,就需要花费时间。个人能否稳定,持续的输出,也是个问题。
      • 君悦容:分析的很到位👍
        Tonytoni: @君悦容 谢谢鼓励。
      • 酒言醉语:很多人对付费经济缺乏思考
        Tonytoni: @酒瑶饭袋 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收获,所以很多人在尝试了知识付费之后就放弃了。
      • 1a4f21e1e3cc:PS:我倒觉得,先发优势,也可能是先发成本[奸笑]太想要、太习惯复制以往成功的模式,未必好。出现“得到化”的标准感,有点危险。
      • 1a4f21e1e3cc:打开率与第二季订阅对比,这个角度找的非常好。
        第二季做回头客生意,有的专栏必须定,有的专栏必须不定,大多数专栏可定不不定。
        终生学习这个市场也有不同阶段的生意,产品如果跟不上用户需求的增长,就只能选择稳固原本阶段的用户群。是进是退,是扩是稳,都是选择。
      • 85f61c2cce8b:人傻钱多,早就了罗胖
        Tonytoni: @北京的记忆 不能这么一刀切啊 ,有学习的愿望是好的,而且专栏也不贵。
      • 你先走:分析得很全面,赞。
        有没有这种可能,潮起潮落很正常,既然国民总时间基本恒定,而这一块的壁垒并不高,抢时间的多了(比如中信出版社、三联生活周刊、湛芦文化也都推出了自己的app进入知识付费领域),自然会对原来的品类产生挤压,也就是必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拼下限比质量,然后,有那么一两个笑到最后的。
        Tonytoni: @你先走 这就是得到营销和品控想要达到的效果。
        你先走:@Tonytoni 对,尽管壁垒不高,但先发优势是存在的,以及“得到”品控和交互页面个人感觉相对更好——当然有可能是个人习惯和熟悉度的原因
        Tonytoni: @你先走 我觉得得到还是有先发优势的,一旦赛道上人太多,用户也会开始迷茫,不知道选哪家。而得到建立的品牌和清晰的定位,等于在汪洋中树立一个灯塔,这就是竞争力。
        最后可能得情况是,几家大的知识产品平台形成头部市场,同时会有一些提供定制,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平台存在,比如在行,知乎等。

      本文标题:付费用户数急剧下滑,罗辑思维能否守住70亿估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dv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