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校长的建议》,第五次谈话: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心中的冰块逐渐消融,让孩子的心发光发热。
教师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保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共处。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义务,义务感并不是约束人的枷锁,相反,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严格履行义务,能使人变得更加高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义务感成为“自觉”这一条纪律的核心内容,缺少了这一点,也就无从谈起学校教育。
要培养出义务感,需要从这一点入手:教育孩子们体贴他人,理解他人的利益和意愿,将自己的行为与人的尊严感协调一致。道德教育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如果教人向善,就要用得当、明智、坚定的方式去教,这样才会有善之果;完美的人需要后天打造。
人需要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去激发出每个人身上蕴含的巨大的人性力量——改造环境的能力和改造自身的能力。
大纲编写者们至少应当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大纲中应当明确规定我们的学生要去热爱什么,憎恨什么,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和生命事业去维护的,什么是需要摒弃鄙视和坚决反对的。大纲还应当规定什么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神圣的唯一的不可撼动的真理?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引导学生向这个理想攀登?这些就是教育大纲的实质所在。
培养人的最主要力量应该是人本身。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教育者在弄清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后,能够做到鼓舞学生去努力追逐自己的理想。
道德败坏的根源在于缺乏道德修养,在于一个人的需求,愿望,追求和兴趣极端粗鄙。人之所以会堕落,是因为他的情感、思想和志趣没有达到一个高度。精神世界的贫乏会导致道德上的空虚和堕落,世界上最严重的损失就是人的损失,这是其他任何损失都无可比拟的。生活本身是无法自然而然的去教育一个人的。
真正的阅读,是出自兴趣的,是出自求知欲的阅读。死记硬背不仅损害智力发展,还不利于道德水平发展。死记硬背会降低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生活互动的重要领域。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有经验的教师不只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还关注学生的观点、兴趣、志向、信念和疑惑。真正的教育者不只向学生传授知识,还会向学生表明自己对待知识的态度,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出他们惩恶扬善的情感。传授对待知识的态度要比传授知识,让学生识记知识难度更大。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好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点燃学生心中的小小火苗。给学生传授思想,首先要和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你,才能从你的话中听出言下之意。而在道德信念的培养过程中,这种潜台词的作用有时会比台词的作用更大。
真正的好老师是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会用澎湃的激情和高尚的目标去鼓舞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们意识到需要去做些什么——去阅读书籍,去认知世界,去体验美好。教师的建议就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在劳动中,在征服和利用自然力量的时候,又存在多少为社会和道德进行斗争的机会啊!
学校如何首先要看教师,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教师应当将自己的理想——这个最重要的东西在学生身上再现出来,将奉献他人视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这样的教师才是在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才能培养出有信念、有思想的接班人。为了他人的幸福,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因此而收获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是照亮青年人生活道路的闪耀之光。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之初就能拥有一位敬爱的老师,这样的学校才能拥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群体的教育技巧就在于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还要热爱知识,永远求知若渴。教师应为人表率,应当是道德的楷模,谁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尊严感,谁能启发学生去思考生活的意义,谁就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永远在不断完善自我,渐渐变成学生心中期待的样子;他热爱自己的学科,热爱科学知识,他将共产主义信念内化于心,随时愿意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对于求知若渴,满腔热情的青少年来说,只有每天都有新知识展现出来的老师,才能得到他们的爱戴。如果你想成为受欢迎的老师,那么,你一定让你的学生能不断从你的身上发现新知识。如果年复一年,你却没有任何革新,如果岁月流逝,你却没有提高完善。那么,你将成为一个令人厌烦甚至憎恶的人。要像害怕着火一样,害怕精神的固化和僵化。我们这个时代只有将道德的美和智力的丰富性结合起来,不断向年轻学子展示人类的新品质,才有可能赢得学生们的青睐。带着一颗空虚的心灵去接近学生,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教师的精神世界,如果不是十分丰富,极度富有,就会导致学生尤其是少年学生试图与老师建立起一种亲昵而又实庄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与疏远的师生关系一样,都是有害无益的。教师精神生活的贫乏,还会导致他无法完成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中的另一条重要原则——尽量鼓励学生多参加积极的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