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很多家长面对这个问题都很头疼,总是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说他们的孩子如何因为电子产品而影响学习。
电子产品真的那么可怕吗?未必,真正让孩子沉迷的是上面的那些没有意义的游戏,你想啊,换个角度来想一下,电子产品给我们成年人带来的好处,带来的方便。比如说手机,是不是已经成长我们身体上的一个不可分离的器官之一了?
所以,合理的利用好电子产品,尽量让他的弊端最小化,用好了电子产品就是高科技的育儿工具。
专栏笔记:
1.认知超载。
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来讲,认知超载就是,大量的输入信息,阻碍了信息处理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孩子在使用搜索的时候,由于搜索到的信息量特别大,导致孩子十分困惑和焦虑。因为孩子们还没具备我们大人的那种筛选信息,处理没用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就是“认知超载”。
2.信息流输入端接口。
孩子在面对“认知超载”这种情况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大人来给孩子做信息流输入端接口,换种说法就是,需要我们大人来把大量的信息处理一下,把那些没有用的垃圾信息过滤出来,把那些能够用上的信息归类后,在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样孩子就不会有那种大量信息摆在面前,而无从下手的感觉。
3.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对于电子产品里的游戏,我们不需要一味的禁止,何况你越禁止的东西,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越强。
我们可以适当的给与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宗旨,那就是一定要让孩子对虚拟世界产生的兴趣,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就会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的情况。
4.电子产品筛选原则:
互动性:电子产品往往带给孩子的都是二维的信息刺激,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他只能有视觉和听觉得感官刺激,我们最好给孩子选择那些能够和电子产品互动的,比如巴士宝宝的里面的游戏。
创造性:比如苹果手机里有一个个机器相互对话的功能,这个产品就具有创造性,能够让孩子激发出很多异想天开的点子。
实用性(生活化):比如手机导航,就是很实用,跟生活话的产品,他能够让孩子高兴的参与进来,还能够让孩子提前利用电子产品,使其融入到现实生活,避免孩子一拿手机就玩游戏的情况。
5.发散性思维与联想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点发散开来想问题,从而产生很多答案,不拘泥于一种答案;
联想性思维:是点与点之间找到联系,或者说,把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起找到共性,比如用两个词语来造句。
6.玩具混搭着玩。
玩具混搭着玩,这个我经常和女儿玩,比如昨天,我在给她讲《神奇的鸡蛋》这个故事的时候,里面的主角是小兔子,鸡妈妈,鸡蛋和鸡宝宝。于是我就找出她的毛绒玩具小兔子,鸡妈妈,和鸡宝宝,这是一类的。另外,我还找到了好几个,电动鸭子下蛋,里面的那些蛋。来把这些玩具放在一起,来用现实中的具体玩具,还原故事里面的情节,我还给各个角色配音,讲里面的故事,儿女听得不亦乐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