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 郑路《差翅亚目之目》

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 郑路《差翅亚目之目》

作者: 平遥国际雕塑节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20:53 被阅读0次
郑路

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她的眼睛,都在窥探那宇宙中最深邃的世界。


【0 1】《差翅亚目之目》

《差翅亚目之目》,2019年

郑路近期新作《差翅亚目之目》以极鲜明的视觉效果进入公众的视野。这件大型多媒体艺术装置由13000只改良版警示灯与钢板主体架构成。“差翅亚目”俗称“蜻蜓”,这只犹如蜻蜓复眼的装置在白天以太阳能板吸收日光能量,随着夜幕降临开始发光,起先是零星几个灯开始闪亮,随后整体律动亮起,犹如一个生命体……13000个红灯并非同步闪烁,像极了夜空中的繁星,每颗都是自己的频率。

它被点亮过程就像一个生命渐渐苏醒的过程,给人带来希望,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的语境中,以其照亮黑夜的光彩与公众建立关联,强化了生命之希望,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启发着我们。


【0 2】“生命体”的游牧之旅

《差翅亚目之目》

“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到这样一个概念:今天,两种趋势正在发生: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体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差翅亚目之目》

汽车尾灯其实是郑路最初的灵感来源。在他看来,尾灯及其灯罩的设计有着仿生学的意味,其内部切割的棱角和单元、矩阵的构成又很像复眼。就像进化体渴望看见,进化出眼睛一样。当时,他的工作室院子里有一只放置了近两年的太阳能警示灯,每到夜晚都会自动闪烁,“我一直觉得她也是一个生命体,她一定也会慢慢地进化,当我思考复眼的时候,自然想到了她”郑路说道——三件事串在一起,做成了现在的作品。

《差翅亚目之目》(局部)

这只节奏闪动的复眼便是生物和机器的联姻,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结合,它犹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她渴望看见,渴望进化,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她的眼睛,都在窥探那宇宙中最深邃的世界。

《差翅亚目之目》在敦煌

《差翅亚目之目》最初现身于敦煌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这也是启发郑路构思的地方。作品与地缘的契合度使它焕发出别样的光采,仿佛在一边贪婪地汲取生命能量,一边暗夜燃烧。而后,作品又接连在阿那亚的海面上、798艺术园区亮相。

《差翅亚目之目》在阿那亚

如同游牧一般的旅程中,《差翅亚目之目》也在更新迭代,从原先的豆瓣状到现在更接近于球体且体量上几乎大了一倍,整个过程很像生命体一样不断进化,造型、结构和整体的制作方式都在进化演变,日渐高级、完美。


【0 3】公共雕塑与其在地性

《淋漓-舞》,160×180×300cm,不锈钢,2014年

谈及整理近年来奔向旷野的创作趋势,郑路经历了对大地艺术从不屑到理解的过程。一次机缘巧合的体验,置身于被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包裹的孤岛让他放下了对此类艺术的成见。观众的参与感以及对所在空间的影响是公共艺术的真谛,他愈发认识到与其固定在某个点,只在书本及网络上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艺术作品,不如手动带着作品去各地“旅行”,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卷云舒》,1500×760×700cm,不锈钢,2018年 《汇之语》,1040×340×400cm,不锈钢,2019年

在郑路看来,雕塑从传统的功能来讲,它主要是从属于公共建筑之中,其象征性、纪念性在某种程度上和人的具体生活格格不入。这使他更多思考雕塑的物质属性,就是怎么能使雕塑和人的生活走到一个空间里,两者并不是并置关系,也不存有高下之分,而是共生,这种意义上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便是他想要传达的公共艺术的概念。

《你和我》,650×600×500cm,不锈钢,2014年

我觉得好的公共艺术必须有不可替代性,有一种生长在这里的感觉,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挪就死。这里的不可替代可以用进化的眼光来看,就像是南橘北枳的概念,不光是和历史,公共雕塑更需要跟在地的各种元素发生关系。


进入小程序,了解更多雕塑节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 郑路《差翅亚目之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pp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