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毫不客气地说,我和闺蜜的感情被当当网的活动严重伤害了。
因为它做了一个活动!

为了抢劵,我俩屁颠颠下载了当当网的APP,每天变着法地蹲守抢劵,结果~~~~~

不是就我们手气不佳啊,群里都爆炸了好么!!!

感觉像是错过了一个亿。本来丢在购物车里嗷嗷待付款的书,现在成了心里膈应的石头。最后,我和闺蜜都选择卸载了它!
购物节,掏空的不是我们的肾,是我们的腰包
你有没感觉,这几年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让人愈来愈目不暇接,疲于应对了?
这都怪马爸爸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自从某宝2009年11月11日的购物节获得极大的成功之后,营销者们就再也不满足将营销活动立足于原有的节日上了。他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明了“刷卡节” “吃货节” “年货节” “剁手节”等等各种节日,全方位立体化地给顾客们寻找各种购物的理由,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消费者们敏感的G点。
以前“万恶的资本家”只有年尾来扫荡下我们可怜的钱包。现在才年中,各大网站、购物商场已经磨刀霍霍向猪羊了,更别提贯穿全年时不时的小规模放血。不怕你的花样不够多,只怕你的活动搞太慢,为了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商家们也是用生命在过节!
而我,只听到空荡荡的钱包在风中咆哮!!!

购物欲,也是一种严重的病,传染性极强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就曾经出版过一本杂志,名为《广告克星》。创始人卡勒表示:我们每天接触那么多让我们去消费的信息——上千、甚至上万条。我们努力在做的是,发出几条表达相反观点的信息。1992年,该杂志发起了“无购物日”,在这一天自愿停止消费24小时,而这一天就设置在美国“黑色星期五”的当天。
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如同戒毒一般的痛苦,他们经受了突然停止购物活动的惯性俯冲感,浑身流汗,开始意识到购物的冲动就像是毒瘾。
购物节,是群体的狂欢,更是一场大规模的传染病。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和全国人民接轨?对此,我深有感触,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等各大购物节,时时处处都能看到相关宣传,听到相关言论。如果不能坐在电脑前买些什么,我就感觉心神不宁,似乎自己既错过了一次占资本主义便宜的机会,又错过了一次全民狂欢的盛宴。最后,当我身心俱疲把家塞得满满当当时,心却空落落的。这病不仅伤钱、伤身、更伤心。
对此,你是否也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

消费文化最终消费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幸福感
无法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让我们感到痛苦;
源源不断的促销广告让我们买来许多无用的商品,让我们感到痛苦;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后只是在销售者的套路中获取了廉价的折扣,让我们感到痛苦!
更糟糕的是,为了让消费者的“沉没成本”更大,现在的各种营销活动套路越来越深了,他们成功做到“让消费也成为一件有技术含量的事”。你想直接获得最优惠的价格?NO,你得玩游戏,你得各种拉人跟你一起团购,你得定时拼人品拼手速抢劵,你还得研究藏在这些规则背后的小窍门,就连实体的永辉超市都搞起了“内部限购,预先抢劵”的活动。等这些都折腾完,你还不一定能吃到最大的那枚果子。可这时候你该怎么选?
买,凭什么大家流了同样的汗,你吃得是红富士,我吃得就是青疙瘩?不买,那我岂不是白刨了那么久的地,白施了那么多的肥?
拜托,掏空我们的腰包就算了,你们就不能简单粗暴点?来啊,用直接霸道的折扣征服我们啊!

“你知道,我不需要汽车,我不需要每个房间都有电视机的大房子,我不需要每个圣诞节都刷爆我的信用卡。我要放慢节奏,我要过更简单的生活,手里的钱够我生活了,我要做我喜欢的工作,而不是报酬高的工作。”卡勒如是说。
我们以为是干瘪的荷包跟不上膨胀的欲望才导致了痛苦,其实只不过是我们中了营销的毒,被消费文化给狠狠调戏了一番。
但在吐槽完商家之后,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
戒掉消费习惯,让自己成为消费的主人,接受简单、自由、努力创造的生活,这才是获取幸福的真谛?!
Hello,伙伴们,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用,就点个喜欢吧!
我是个正在努力码字的全职妈妈,强调与娃同乐,关注妈妈的个人成长,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