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正星
“情怀”是什么?有人认为它是文人肚子里那点酸了吧唧的糟粕,是换不了面包填不饱肚子的情感泛滥,当然也是现代人经常挂在最边上的“逼格”。
做葡萄酒这一行需要情怀吗?
答案是太需要了,谁不知道喝葡萄酒最有逼格。
但也有不少行内人会说,卖葡萄酒是赚着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有多少逼格自己心里没有点逼数吗?商业成功才是王道,哪来那么多酸溜溜的情怀。
看起来,“商业”和“情怀”好像是两个对立面。就好像最能代表“商业”的波尔多产区,和最能代表“情怀”的勃艮第产区,总是被人拿出来比较一番一样。
没有一个产区比波尔多更会做营销。波尔多有列级庄、中级庄、艺术家酒庄......波尔多巴不得给每一个酒庄贴一个漂亮的标签然后卖个好价钱。波尔多的“酒商模式”,把酒庄与买家隔离开,让酒庄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专心种葡萄和酿酒。尽管在葡萄酒鄙视链中,波尔多是被鄙视的,很多人认为波尔多太商业了,但不可否认,波尔多葡萄酒的品质也是屹立不倒的。波尔多是在全世界各个城市做大师班和品鉴会推广最勤快的产区,如果没有真材实料,总不能每次开大师班的时候就讲波尔多的商业模式吧。所以波尔多的商业成功也是离不开情怀的。
相比起波尔多缔造的商业传奇,勃艮第这个产区更具情怀。一进入波尔多就能看到华丽雄伟的酒庄城堡,而勃艮第去世稀稀落落的朴素农舍。印象中波尔多的酒庄庄主是西装革履的绅士,勃艮第庄主们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心一意种田的农夫,是不是?就是这样扎根于土地,献身于酿酒的精神让人敬仰,让人称赞是不是?那勃艮第就不商业吗?废话,勃艮第要是不商业为什么罗曼尼康帝卖的比拉菲还贵那么多,吐槽拉菲不值那个钱的人们也不想想罗曼尼康帝就值这个钱吗?很多人鄙视拉菲是因为他们认为拉菲是给土豪喝的,土豪懂什么呀!那不好意思我要说实话了,等我们哪天成土豪了就懂土豪懂什么了。
有人说“我卖的是情怀”,我说只要是“卖”都是商业,只是情怀是更高级的商业。勃艮第的情怀是成功的,但波尔多的商业太太太成功了以至于大家忽略了波尔多的情怀。不然为什么拉菲那么贵还还有人买?有人又说,只有土豪才买拉菲。对啊,土豪懂的情怀我们不懂所以就要怪拉菲吗?
且想想秦淮河为什么有的妓女卖艺不卖身?如果说她们都是生计所迫沦落到风月场所,出淤泥而不染,那你就输了!给人缝缝补补浆洗衣服甚至挑大粪的都是为生计所迫好吗,都没她们赚得多好吗。为什么卖艺不卖身的比卖艺又卖身的赚得多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她们卖的是情怀啊。准确的说,她们也是研究过消费者心理学的,因为她们的客户群都是一群喜新厌旧的主,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一旦到手她们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法国和西班牙的都是老资格的旧世界葡萄酒产国,可为什么法国酒成了香饽饽而西班牙却成了“廉价”的代名词?纯粹论品质,没有人能将二者分出伯仲,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有好酒也有差酒。但是法国几乎每一个产区都有自己鲜明的印象,波尔多的拉菲、勃艮第的而罗曼尼康帝、薄若莱新酒、丘吉尔最爱的香槟、教皇新堡所在的罗纳河谷......西班牙呢,有两个DOCa产区,里奥哈和普里奥拖拉,后者相信大部分人都没喝过,还有雪莉酒产区赫雷斯,至于其他,拉曼查、胡米莉亚,大家一想好像都不咋样哎。
如果不想落得跟西班牙同样的下场,澳洲酒也应该去卖情怀,如果不卖情怀,澳洲酒迟早卖不过智利。智利酒的成本比澳洲酒低,还免关税,并且智利酒也是果香浓郁口感偏甜,多适合佐餐啊,多适合中国人的口感啊。如果没有情怀这块遮羞布,真的要用价格来撕逼,怎么撕都是两败俱伤。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进口商越来越感受到被价格战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但凡有点“装逼”的本事的都被逼去卖情怀了。我们去做做品鉴会、搞搞培训、运营新媒体、酒庄游......这没毛病啊,这和商业不冲突啊,毕竟掏钱包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嘛。每天只在微信朋友圈发产品图片和价格的那是微商和代购。比价格,经销商比不过进口商,进口商比不过天猫,天猫比不过某多多。
说到拼多多,为什么不去某多多买拉菲呢,还便宜是不是?
在价格越来越赤裸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情怀”这个底裤,并且各有不同的底裤,蕾丝的纯棉的丁字裤......各具特色,最可怕的不是撞衫,而是撞底裤。
葡萄酒E讲堂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