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人说到人生的境界,晚上睡觉,似醒似睡间,就这个问题有一些想法。今天把它整理出来。
首先,那些昏昏噩噩、不辩是非、黑白颠倒的人谈不上什么境界,先把他们撇开。
那么人生的境界从低到高,依次是:
一、“知”的境界。通过学习,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种境界,虽然也不高,但已经把自己从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区别开来。不过,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许多事,我们都知道该如何做,但是一涉及到自己的私利,一涉及到自己的欲望,就不想做、不愿做或者不能做。于是往往只是陷于空谈,而缺乏行动。
二、“行”的境界。在明白了事理以后,能够强迫自己按照正确的路子往前走,也就是能够将理论落实到行动上。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要牺牲掉一些所谓“人生的乐趣”,要同自己身上潜藏的这样那样的欲望做斗争。这个过程,要靠信心和意志做支撑,并且也非常容易产生退转。但是能够认识到行的重要性,不断地加以实践和身体力行,相比第一个境界,已经上了一步。
三、“乐”的境界。已经不需要强迫自己,一切都变成了习惯,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约束,一切自然而然,并且从中享受到了巨大的人生乐趣。(按佛教的观点,善心永不退转,才入圣道。怎样才能如此呢?当你切身体验到帮助别人不是在帮助别人,完全是在帮助自己;愉悦别人不是在愉悦别人,完全是在愉悦自己,你的善心就不会退转了。)
四、"悟“的境界。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天人合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与“天道”契合。
写下这段文字以后,看胡卫红编著的《王阳明教你读心悟道》,里面有许多文字,就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更为高明的描述。
一日,有人议论说,阳明门下的弟子,某人专在涵养上下功夫,某人专在识见上下功夫。对此,王阳明评论说: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王阳明的话,好像“绕口令”一样,什么意思呢?首先要明白“涵养”和“识见”的意思。“涵养”侧重于“行”,即提升修养,“识见”侧重于“知”,即明白道理。修养好的人,不一定能讲出很多道理,而且修养的提升,十分缓慢,一个粗人不可能两三年时间便变成绅士,所以“日见其不足”;而懂道理比较快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读三两本书,见识跟以前就不一样了,每天都能看到进步,所以“日见其有余”。
但是,一个人的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往往会由量变到质变,了悟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日不足者日有余”;而一个人的学问做得再高,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说,如果没有进行修炼的话,也很难反映到修养上,所以说,“日有余者日不足”。打个比方,现代人都重视养生,一个人按养生的要求去做,每天锻炼身体,调理饮食,调适心态,另一个人专门学习养生理论、养生方法。若干年后,养生的人养得红光满面、身体轻捷,这时候,他对养生之道必然已经心神领会了,可以上电视台讲养生经验。而学习的人学得面黄肌瘦、一身毛病,他也可以上电视台夸夸其谈地教人如何养生,自己却没有真正受到知识的滋养。王阳明推崇的是前一种人,因为涵养比识见更有价值。-------胡卫红著《王阳明教你读心悟道》
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到“行”的境界比“知”的境界要高一个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