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链接
![](https://img.haomeiwen.com/i324584/c91250cc969bd6e9.png)
藏经的工作跟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什么关系呢? 我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要理解这个关系呢,我们需要扩大自己的心胸格局,因为我们之前的话,尤其是通过在家居士修学体系上来的同学呢,他主要是接触道次第、广论这方面的引导。那么道次第是非常的殊胜,师父也是非常重视,但是如果我们心胸格局不够宽阔的话,我们就会对道次第也造成一种执取,就会认为说佛法就是道次第,或者说我只要学道次第就够了,我只要学广论就够了,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执取。那对于初学者来讲,他当然首先要学好广论,学好道次第,但是不是学一部广论就可以了,不是这样。至少师父,包括其他一些大善知识,他们的这种愿力、心胸格局不是这样的。
那像师父,他的心愿是,他要把整个汉传佛教全面地振兴起来,那汉传佛教它本身有着深广的教证体系,师父在荷兰龙泉大悲寺开光,当天有个研讨会,师父专门讲了汉传佛教的一些特点,就讲了这个,“汉传佛教是有着深广的教证体系”,而且我们汉传佛教专门形成了汉文的大藏经,这个是汉传佛教的特色。那汉传佛教它这个深广的教证体系,实际上是对印度大小乘佛教的一种全面的继承,也就是我们汉文的佛教经典实际上是把印度佛教大小乘的主要的经典基本上都能翻译过来,这是我们汉传佛教的这种教理的完整性的体现。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呢,师父他特别提,叫把汉传佛教恢复起来,包括要走出去,那我们首先要提升对汉传佛教的信心。
提升信心的话首先我们要了解汉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功德,汉传佛教历史上这么多的宗派,这么多祖师大德,翻译这么多经典,实际上我们汉传佛教是具有非常深广、完整的这种教理的基础和修证的体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汉传佛教的功德。那从汉朝开始历代的佛教翻译家,他们把大量的印度的经典翻译成汉文,其中呢,尤其以玄奘大师他的翻译事业最为殊胜。那么经过历代祖师特别是玄奘大师的翻译,实际上我们中国的汉传佛教,它已经能够全面继承印度佛教大小乘的经典,基本上是比较全面地都继承下来了。特别是玄奘大师当年他去印度求法,在印度取得的成就,这个是不同一般的,这点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
当年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又在印度参学大概十年左右,后来印度的戒日王专门为他组织一次辩经的大会,就是玄奘大师他立宗。但是呢,玄奘大师立宗之后,十几天时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敢问难,当时是印度佛教的学者三千人,外道两千人,这么多人的大会,没有一个人敢向玄奘大师提出问难。而且呢,他被大乘佛教徒称为大乘天,小乘佛教徒尊为解脱天,那说明玄奘大师他当年的成就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印度佛教的顶严这样一种地位。到现在为止,玄奘大师在印度几乎是家喻户晓,印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玄奘大师的。那就是说我们对玄奘大师在印度佛教史上所取得的历史地位要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和评价。
那玄奘大师他取得了这么高的声誉之后,带着经典回国,用19年的时间翻译了1335卷大小乘的经典,包括这个空宗的、有宗的、还有小乘的,主要的经典他都有翻译,所以他是全面地把佛教的精华翻译到我们汉地。因此,特别通过玄奘大师的努力,我们汉文大藏经的经典可以说已经是非常的完备,能够全面地继承印度佛教的大小乘、各宗各派,也就是汉文经典它本身是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教理的体系。
但是中国佛教呢,从唐朝以后的发展,慢慢它出现的一个历史趋势,就是注重这种圆顿,圆顿性发挥得越来越充分,但是次第性呢实际上就没有彰显出来,特别是禅宗的兴盛。这当然跟中国的文化呀、跟各种历史背景有关系,所以后来中国佛教呢慢慢就变成,虽然我们的经典很完备,但实际上真正重视经典的人就越来越少,佛教的面貌主要呈现这种圆顿的面貌,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能够修行成就,那对于一般根性的人他就没有办法依着这样的一个体系走上去,那汉传佛教后来越来越衰落。到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对于我们中国佛教他做过一个反思,他认为中国佛教发生的一种偏失吧,就是没有建立在这种次第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导致禅宗后来越来越衰落的原因也在于此,它确实是没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次第的建立,那么根基很高的人他能够证悟,但是一般根基他就不容易走上去。
那么恰恰相反,西藏的佛教到宗大师那个年代,也就是距今六百年前,经过宗大师的改革,藏传佛教是如日中天,兴盛了几百年的时间。那太虚大师认为呢它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次第的建立,就是上士道必须要经过共下、共中一步一步走上去,太虚大师在广论的序言里面专门有讲这个问题。所以太虚大师的观点呢,他是希望契合现代人的根基,以大乘渐教来引导这个时代的众生。所以大乘渐教,大乘佛法它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人次第修学,那其实这也是道次第的内涵。所以太虚大师实际上他观察以后,认为现在这个时代的众生他应该依着大乘渐教的次第修行的方式,一步一步走上去,这个时代要建立教法应该用这样一个路线。而且太虚大师的心量也是非常广大,他也是要把整个的汉传佛教全部地振兴起来。
那么我们现在学的广论,师父引进的常师父讲的磁带,在常师父的磁带里面,第一套的广论磁带,一开始就有讲到,常师父有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把西藏佛教的道次第精华引入我们汉地,跟我们汉地佛教原有的各个宗派相结合的话,将来这个是前途无量。”常师父专门有这么一句话,但是以前的话我对这句话没有意识到,后来我听到的话,发现常师父广论一开始就有讲这就话,那可见,不论是太虚大师还是常师父,还是师父,他们的这种观点和心愿都是一样的,都是以道次第来引导这个时代的众生,但是他们的心胸格局是要把整个汉地的教法全部地振兴起来,那事实上呢要把道次第跟各个宗派相结合,跟各种经典相结合。
那师父呢,现在也是这样一个思路,就是以道次第为一个线索,为一个主轴,然后把我们汉地的各种经典、各种教法能够给它整个整合起来,去全面地振兴、弘扬,这是师父的心愿。那所以站在这样一个背景再去看大藏经的工作,我们就能明白它的意义。因为大藏经就是全部汉文、各宗各派、各种经典的一个总的集合。通过对大藏经系统地校勘、整理以及研究,慢慢大家就能够积累到资粮,就能够渐渐地深入经典,然后有条件的一些法师他就可以慢慢地深入一些宗派的经论,那么经过长久地积累,这些宗派慢慢它就能够得以恢复。再加上以前有广论的基础,就能够以道次第为一个线索统摄总持汉地的各宗各派,总持统摄汉地的大乘佛教的整个的教法,这也是师父的这样的一种心愿。
也可以说我们汉传佛教它本来就有这样一种历史的底蕴和积淀,只是说呢,到了近代,特别太虚大师,包括常师父、师父啊这些大德,他们这样一种以大乘渐教的方式,再把汉地的教法整个统摄起来,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我们能够迎来汉传佛教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所以大家呢对这点呢要有这样一种信心和期许。汉地佛教以前曾经是非常的辉煌的,但是呢,由于它的次第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后来它衰落。现在我们把道次第这个概念更加地强化,以大乘渐教来统摄汉地一切教法,将来就有可能会迎来汉传佛教全面的恢复跟振兴的新的一个历史阶段。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来临,这个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那师父呢他有这种愿力,他要为我们中国佛教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同时呢,师父他是希望借助于新的大藏经的校勘整理工作让大家深入经藏,慢慢大藏经也编好了,我们的深入经藏的人才逐渐也会形成这样一支队伍,再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就会有一翻不同的气象。当然,能够呈现的什么面貌,跟我们大家的希求心,大家的努力,大家的配合是有关系的,我们都能跟师父同心同愿,进行这样一项殊胜的任务,这样就可以真正为汉传佛教的复兴,做出一个历史性的贡献,所以我们明白这个意义之后呢,我想我们更加容易有干劲儿,更加容易发起这个承担心,发起这种广大的承担心。
(根据2016年7月禅兴法师与藏经办常住义工交流会开示部分录音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