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学时,家楼下有一间琴房。有次听到《致爱丽丝》,突然觉得琴声美妙,旋律优美,整个人都陶醉了,于是吵着要去学钢琴。
可是去学了以后才发现,我并没有练习演奏那么美妙的琴声,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指法练习、车尔尼和拜厄。
后来进阶到巴赫。小步舞曲、创意曲……循环反复。当时自己不仅识谱还不熟,两只手还配合困难,只觉得巴赫好难,离那么优美连贯的《致爱丽丝》还差得好远。而那时候大家都说巴赫的曲子以逻辑严密著称,我根本就没有听出来好嘛。
在琴房练了一个下午后,老师回来还会说:“这个孩子好乖,坐得住,可以在琴房里安静地坐一个下午。”其实她不知道,一个下午都在和巴赫做斗争的我内心几乎要崩溃。
后来上了高中,由于学业,中断钢琴学习。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钢琴的印象就停留在枯燥不懂的巴赫上了。
上大学后,有段时间心血来潮, 又打算开始学钢琴了。
这一次,还是没能绕过巴赫,还是要从基本指法重新学起,还是要面对无穷无尽地循环、反复、复调的练习。
无独有偶。有次和一个学大提琴的朋友聊天,无意间聊起巴赫。她竟然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以前被妈妈逼着学琴,止于枯燥难弹的巴赫。当时只觉得好恨巴赫。
后来工作后,还是觉得大提琴好听,想捡起来,发现还是没能绕过巴赫,还是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巴赫的曲目。
02
之前实习的地方,大老板是本科哈佛毕业的ABC,还有一位同事是来自荷兰的。在茶水间聊天时,我跟他们说:“我之后想去欧洲读研究生,再去美国读MBA。”他们听了之后,只是笑。
然后说:“You are too ambitious(你太有野心了)。”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他们的意思应该是:“You are too young too simple。”
去了欧洲以后,才发现不想读书了,才发现还是更喜欢一只手机走遍天下新经济兴起的国内生活,而不是高福利的养老生活,才体会到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描述的“全世界和自己脱节的”的恐慌。
那时写的博客是这样子的:
之前出去东南亚国家旅行时,认识一位大姐。在和她同行的人都大包小包买买买,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去各大旅游景点打卡却走马观花时,她却选择用两周时间用来考悠闲地考潜水证。
后来她说与她同行的人只觉得累,而她却觉得得到了身心放松,还收获了潜水证。她跟我说,她不是没经历过大包小包把免税商品拎回来,天还没亮又开始第二天行程的日子。只是经历过了这些,后来更加清楚为什么出去旅行。于她,旅行是为了去放松,而不是去过更累的生活;旅行是为了体验,而不是为了拥有。
过年的时候在家和舅舅聊天,聊起这几年想多出去走走,多去一点地方。舅舅也只是笑。说他前几年也是这样的。可是去的地方多了以后发现大同小异,很多景点都差不多。这几年反而更加想静下心来思考,内省。
03
再回到巴赫。突然有一天,我再次听到巴赫时,发现是那么优美,就像在叙说人生故事。
曲子严密规范,就像人,必须要走一些必须走的路,才能到达自己想要走的路上。没有无数次的指法练习,无数次地和车尔尼巴赫死磕,最后是弹不出扣人心弦沁人心脾的曲调的。学英语也是类似,没有枯燥的单词词汇的积累,也不能出口成章,写出漂亮的英文的。
曲子循环反复,就像人生绕不开的路,人生中的一些难题、障碍总会频繁出现。让我们去思考,是什么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一次又一次,是什么让自己丢了工作?是什么让自己丢了爱情?是什么让自己丢了勇气?是什么让自己丢了尊严?是什么让自己丢了自己?是什么让自己当初做了错误的选择?曲子不是无缘无故地重复,而是问题一次没有解决,依然存在生命中。
曲子看似永远在反复,咏叹,但其实每次主题都不一样。看似生命遭遇的问题类似,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每次面对问题时的心态也不一样。人生总是在质疑、阶段性总结认可、再质疑、再阶段性总结认可的循环反复中阶梯上升,最后留下一曲恢弘的叙事曲。
这时再弹起巴赫时,却不那么枯燥了。那位拉大提琴的朋友说很感谢练习巴赫的曲目,给了她习琴的严密与规范。
后话
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都会有犹豫与纠结: 是先去一线城市闯还是回到老家做安稳的老师?是先创业还是先工作?工作三年后还要不要出国读MBA?要不要接受一位不太喜欢的男生的告白?
后来一位朋友说,不管怎么样,还是先试一下,不试的话一直就是一个梦,在那里,挥之不去。不去也不会知道到底适不适合。
是啊,就像我,不出国也不知道自己的“Too young too simple”。就像那位大姐,没有经历过买买买的阶段,也不会知道自己更想要体验,而不是拥有。就像舅舅,没有前几年走的那么多地方,不会有现在多内省的想法。而我,现在不去走,仍旧一直想去。
很感谢他们在我说出自己要走这些路时,他们都没有直接给我说这条路不通,而是报以微笑。因为有的路,必须要自己走,谁也帮不了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