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起朝阳斜照屋,一眉残月在天西。
早睡早起、走出户外的@带刺的瑰玫惊奇于稻田里袅袅升腾的水蒸汽气雾所产生魔幻般的美丽,于是用相机镜头定格了宁静山乡的晨景。
归园居民宿不提供早餐,我们起床以后就直奔泸沽湖镇上去吃早餐。
早餐每人吃了一碗米线外加一枚鸡蛋,另外还购买了六个馒头和三枚鸡蛋当作中午的路餐。

洼夸古村落牌坊


山水相连,湖天一色的泸沽湖之美,给我的印象是次次不同的,而唯有这次骑车过来所留下的美好印象是最为深刻的。
本来我们的骑行计划是环环相扣的,昨天就计划了半天环湖44公里的骑行时间,但是因为延迟了取快递时间和乘车的路途耽搁而无法进行。
今天我们骑到湖边反而没了骑行的欲望,因为环湖道路并不宽广,而且来往车辆和行人比较多,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而且还会耽误我们的行程,所以不环湖骑行也罢。

我们在泸沽湖边自拍一张合影留念。


泸沽湖是中国第三深的淡水湖,属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共辖,2/3的面积在四川这端,最美的草海和野鸭的栖息地都在四川这端,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云南的名气却远远高于四川。


我们边走边耍,继续向前寻找泸亚路口。



直骑行到达祖纳西自然村界石处,我们才发觉路线有点不对头。

通过询问在此摆摊卖小吃的纳西族中年妇女才知道,我们确实已经走过头了。
“如果你们再往前走就是女儿国走出去的名人、摩梭文化大使杨二车那姆博物馆了,你们应该返回到景观客栈丁字路口倒左手才是泸亚路。”熟悉路况的中年妇女随后补充道。


水浒岩隈、碧水苍崖的泸源涯,是泸沽湖地下水的出水口所在地。
我们登崖临湖,一览泸沽湖全貌,再绕玛尼堆转一圈,也算是游览了泸沽湖的一处独特景观。
我们折回头骑行,找到了泸亚路的路口,至此进入全程土路。

道路旁的里程碑显示:亚泸路,260公里。这里就是亚泸路的终点,也是泸亚路的起点。
骑行泸亚路,梦想的旅程,我们终于来啦!

2006年3月动工修建的“泸亚路”,被公路专家称为“四川的天路”,由此可以想象,修建公路的难、艰、苦是不言而喻的。
泸亚路是省道216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景区和甘孜州稻城亚丁景区的重要旅游通道,“泸亚路”起于盐源县泸沽湖镇,止于甘孜州稻城亚丁乡,路线由西北向东南先后穿越甘孜、凉山两州的稻城、木里、盐源三县,全长260公里。目前,泸亚路只是拓展出了路基,还没有完全路面硬化。
虽说香巴拉并不遥远,但却需要5天时间骑行才能完成,故而又被骑友誉为“钻石级骑行路线”。


山上有路路难行,一层一层又一层。
行动源于心,不怕山高,就怕脚软;力量源于志,不怕路远,就怕路烂。


横侧任他人眼看,为峰为岭本无心。海拔高度3754.7米的格姆女神山也叫狮子山,是泸沽湖边的一座摩梭神山。

在看似快要到顶的一个高坡上,我们误以为是到垭口了,于是拿出队旗与即将转眼即逝的泸沽湖合影留念。
@阿贵腾空一跃,活脱脱一个灌篮小子形象。
@罗汉纵身一跳,像不像鲲鹏展翅呢?
中午12点多钟,我们才蹬上狮子山旁边的垭口。



据我的腕表测试,垭口的海拔高度显示为3050米。

山花多艳如含笑,野鸟无名只乱啼,@带刺的瑰玫扔下自行车就拿着照相机开始拍摄花花草草。
突然,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冰凉的小雨,再加上山风的吹拂,冷得人直打哆嗦。我们赶快穿上雨衣并躲在挂有经幡的松树下吃冷鸡蛋啃冷馒头。
在长下坡之前,我们再次回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泸沽湖,却只能望见湖的一点边缘。

溜坡的感觉真的是超爽。
“天使在想象中,魔鬼在细节里。”我因为骑车曾经摔过两次伤筋动骨的大跤,所以对“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有切肤之痛的认识,下坡路时注意控制车速的弦就绷得特别的紧。

土质颜色由黄变红。


山脚下,新农村集聚点的白墙蓝顶农舍煞是好看。

三岔路口歇一歇。

骑行到前所乡政府所在地时,刚吃完冷馒头不到两个小时的@阿贵又提议去“盐木小吃”吃了一碗面条。

几个小学生对我们三个过路客颇感好奇,即便吃完面条仍迟迟不愿离去,而是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并且窃窃私语、莞尔而笑。
我看着眼前这些螓首蛾眉的小女孩和剑眉星眸的小男孩,与大山之外那些“身体早熟,娇生惯养,物质丰富,营养过剩,起早贪黑,各种学习”的孩子们比起来心灵不知要单纯而自由多少倍啊?
供起来是佛,玩起来是泥。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名不见经传、籍未列史乘的喇嘛寺可谓是随处可见,数不胜数。



自溜坡到狮子山脚下,路面状况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狮子山一带的路面是泥巴多石头少,这之后就是石头多泥巴少,骑行起来颠簸得十分厉害。



逗乐河边的小村庄。





沿途所见所闻的各族民众都是十分友好的。无论男女老少,其中一些人都会主动与我们打招呼的。小朋友一般会采取队礼、你好、哈罗、大喊大叫等肢体或语言方式表达心意,更多的成年人则通过颔首、你好、微笑等肢体和语言方式表达善意与祝福。
特别是一个正在地里干农活的中年妇女,忽然直起腰来并且别出心裁地大声喊“报告”再加举手礼向我们打招呼,如此滑稽的言与行我还是头一次遇到,差点让我笑得都快蹬不动自行车了。
出游讲礼仪,入乡要随俗。一路上我们主动打招呼少一些,更多的则是被动的回应。

山不转路转,河不弯水弯,我们在逗乐河的小木桥上歇一歇。
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工业污染就越少;人烟越是稀少的地方,自然风景就越迷人。但是,随着快餐食品的流行以及外界驴友的不断涌入,有不良的卫生习惯的本地人与不守户外活动规则的外地人开始共同污染着这些美丽的地方,清澈的河流漂流和淤积着许多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和易拉罐等生活垃圾。
“木里”系藏语“高而宽广美丽”的意思。

我们一路走来沿途看见许多电力工人正在架设国家电网,当地人长期以来依靠小水电发电自给自足,由于电压极其不稳定而造成灯光忽明又忽暗和负荷不了大功率电器设备的历史即将结束了。


日夜旋转、磨面千斤的水磨房,曾经是古代运用最广的一种绿色环保的磨面工具。但随着水资源的减少,以及电动机具的出现,水磨房渐渐地变成了弃之不用的历史文物。
满山杜鹃开满坡,人比花娇花无色。

山谷幽幽,炊烟袅袅,现在正是大山人家生火煮饭的时间。

山区里的岔道还是比较多,有些咋去就咋回的道路似乎是专门为寺庙而修建的。

若要到屋脚乡,穿越小峡谷是必经之路。
这条不足一公里的小峡谷,就像屋脚乡一道亘古未变且牢不可破的门户,将外界和乡村与世隔绝开来。


骑出峡谷,别有洞天,从岔路口向左转是去利加嘴母系氏族部落。
“人类历史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提及母系社会、走婚制度,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去泸沽湖探秘。实际上,在泸沽湖的另一边,四川木里县的摩梭人才是对母系氏族生活习惯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所以,利加嘴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母系氏族部落”。

我们向右转骑上一个小长坡即到了屋脚蒙古族乡。屋脚乡居住着蒙古族、彝族、藏族、汉族、纳西族等5种民族,共计400多户2000余人。
蒙古语中的“屋脚”,意为“有牛的地方”;在藏语中则称为“仁江”,意为“四面环山,中间有草坪,并有众多野生动物”。
乡场并不大,住家户也不多,我估计还不到50户人家。乡场上最好的两栋建筑物分别是乡政府和派出所。

我们住进了仅在木楼廊柱上挂着“乡村食宿”小木牌、由藏族人开的家庭旅馆中。

在乡政府、小学校与我们所住的家庭旅馆三方合围之中,有一个场镇上唯一的小广场并兼作小学的篮球场。一拨又一拨年龄各异的孩子们围着一个西瓜状的玩具篮球疯耍到夜幕降临。
对于大山深处的人们来说,娱乐就是最好的精神安慰,然而,娱乐恰恰又是最稀缺的资源。
文化生活的匮乏,有时比物质短缺更让人焦虑、烦躁,这就是许多人之所以向往大山却不愿久留大山的一个重要因素。


夜幕降临后啥事都干不了,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去到厨房帮忙生火做饭,顺便还可以烤火取暖。

时常“忆苦思甜”,方无贪婪之念。乡村家庭旅馆的吃和住都非常非常地便宜,各收10元钱,但吃的味道和住的条件实在是非常非常的不敢恭维。
为人厚道的藏族老板娘没有山蔬野蔌可以待客,只有将“不用农药,就靠汗水”种出来的青菜与烟熏火烤出来的山腊肉烩成一锅,凑成了一顿简单的晚餐。
也许是太过饥饿,又或许是肉菜太香,我们都没有少吃腊肉与青菜。
若干年前,@阿贵因为胆囊有问题做了切割手术而成了一位真正的“无胆英雄”。
无胆的人最忌摄入过多的脂肪,可是,@阿贵就像“麻雀吃胡豆——不跟屁股商量”一样而毫无顾忌地胡吃海塞,最后害得他彻夜趟在床上辗转反侧,呻唤不已,不仅“哇哇”上吐,而且还多次把木楼板震得“嘭嘭”作响往返跑去乡政府的WC下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害得同室的我根本无法好好休息,想玩手机却无通讯信号,只好静静地躺在床上闭目冥想或者默念数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