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造幸福》导师从五个方面来开示
一.如何面对逆境
1.不接纳,痛苦的放大器,生活中有种种不幸,遭遇健康,生死 患有疾病问题,希望一切都在稳定的状态下,如果不能正确面对逆境,人生会充满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2.接纳转换的智慧,第一支毒箭对我们是一种伤害,代表我们遭遇各种逆境,第二支毒箭是另一种伤害由此带来的心苦,接纳因缘因果,逆境,任何事情都有着前因后果也和自己的设定或处事方式有关,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冲突就在所难免,所以学佛帮助我们在任何一件事发生时去寻找原因,通过因上的努力来改变结果,对自己的检讨改过自新,进而影响别人学佛后懂得向内观照,自我反省正能量传递。
3.让逆境成为修道助缘,正确面对逆境,接纳逆缘,即可以避免无谓的烦恼也有助于人生的历炼和成长,更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如果不能接纳,一味抗拒,逆境非但不会就此远离,还会让我们沉溺在痛苦中难以自拔。
二.幸福要有福报
1.五福临门,就是我们常讲的长寿,富贵,康宁 好德和善终。包含构成了幸福的各个因素,幸福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
2.要有福,先培福 ,如何才能拥有福报?必须培植福田,悲田,恩田,敬田三种,幸福绝不单纯以财富决定,而是由综合因素组成,其中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
三.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
1.外境心态和认识,幸福和人生观有很大关系,认识也会影响到心态,佛教即不是消极的心理学,也不同于积极心理学,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如实,正向的思维,对现实世界就不会看得那么重,积极进取的同时,不为所累。2.如实认识,佛教中将凡夫的生命状态概括为“无明”二字,人活在自己的念头,对念头保持观照,保持距离,剥离种种外在的执着,从而解除迷惑,看清真相,真正的幸福是生命品质的存在,找到这样一种存在,就找到了幸福的宝藏。
四.多欲为苦,知足常乐
1.欲望和幸福感,通过满足欲望得到的幸福是一种假象,非常短暂,幸福不可靠。
2.追逐欲望的过患,今天的社会通过欲望而刺激消费,整个社会,处在占有攀比的竞争中,欲望使我们很忙,很累,使我们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怎么对待欲望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要少欲知足。
五.幸福来自心灵
1.心的不同层面,心即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觉悟,这个觉悟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佛法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开启佛性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而放任魔性结果只能是堕落恶道,长劫受苦,真正应该学会了解自己管理自己。
2自利利他,佛菩萨是学佛修行的目标。一是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二是智德,即圆满无量智慧,三是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通常以为的幸福是一种假象,真正的幸福应该代表生命品质性的存在,就必须彻底去除破坏幸福的心理。开启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一旦开发觉性,生命才能真正成为幸福的存在,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众生带来幸福,这也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
学习心得,通过《心灵创造幸福》,每个人包括我都渴望得到幸福,认识到幸福来自于心灵,而不是物质,调整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再把精力放在物质的获取上,而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内心上,看清世界的真相,因缘因果无常变化,用智慧处世来面对接待一切顺逆境的能力。认识到人生幸福的根本在于身心康宁,提升道德和正确面对死亡,认识到广众福田能带来幸福,同时耕耘福田,积累福报,提高认识以正向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避免过多的欲望带来伤害,知足常乐来对待人生,在修学的佛法过程中断除烦恼,开启良性的潜质,成就智慧和慈悲的品质,把幸福变成自利利他,从追求个人幸福给予众生幸福,最终才是圆满的幸福。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自已患有疾病乃至不幸遭遇,健康问题,生死问题,亲朋好友突然去世,家庭问题,儿女教育,夫妻感情,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天灾人祸,带来的各种困扰,接纳,不接纳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指责老天无眼,正是这种不接纳把原来的那点痛苦不断放大,我们的抗拒多少,由此而来的痛苦就有多少。我们希望生活健康,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希望一切在稳定的状态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