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远流长。
孝,从古代延续传承而来,是一种人文精神,社会思想内核。
孝字,从以前的商代金字开始,从字形来说,体现子女对年老父母的搀扶。
而父母对子女的依靠,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何为孝?
孔子在《论语》中有精辟的见解,指引着人们一代代传承孝的精神。
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何以为孝。
孔子表达的意思是,要尊敬父母,不要违背孝之本性。
父母在,要尽心尽意孝顺。
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
“无违”,是指不要违背仁之根本,礼之根本。
孝顺父母,要做到尽自己的心,从内心出发,对父母好。
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唯其疾之忧。”,是指,做子女,除了生病外,不要让父母平添操心。
而另一方面的意思也是说,做子女,要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
子女小时候,父母什么事情都会为子女着想。
而父母年老时,子女也要换位思考,为父母着想,将爱反馈。
当父母生病时,也要尽心尽意地照顾。
子女对父母的孝,体现在行动之上,而不是语言里。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女对父母的孝,要用心去付出。
孔子在这里举了犬马的例子。
众人养犬马,都是养,只是投之以食。
而子女,孝顺父母,不仅需要在物质上给予关怀,还需要在精神上给予温暖。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是人有感情。
子女对父母的孝,要从内心上,认真地去孝顺父母。
子女要让父母内心上感受到自己的爱,自己的关怀。
四、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
人们遇到一些人和事时,会引起烦恼。
家之外的恶劣情绪,要在门之外让风吹散。
在家里,不要给父母脸色,不要在语言上,行动上,给父母色难。
所谓“色难”,即是无缘无故地,给父母脸色,让父母心里难受。
何以为孝,《论语》里,已经给出答案。
古人的文化,延续几千年,依然在历史长何里熠熠生辉,指引着人们。
学习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化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加美好。
学习传统文化,让其实思想的光辉,照亮内心,一路前行。
如果你觉得文字有用,点个关注,发到朋友圈,与朋友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