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久没读一本书了,于是走到书柜前挑挑拣拣,找出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翻开第一页。孩子在旁边玩游戏,叽里呱啦嚷个不停。你突然想起明天约了那个超级难缠的客户。耐着性子看了20页之后,发现脑中一片空白。
这时孩子不小心摔了杯子,把水洒在了沙发上。你把孩子吼了一顿,收拾好后继续看书。这时发现一个字都看不进去,于是你放慢速度,逐字逐句阅读。你和自己死磕了一天整天,可是这本书却和你刚开始翻开它一样,没给你留下任何印记。
我们常说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看完的书,你认识它,它却不认识你。有些你看了3,4遍的书,回想起来,仍然不得要领。
莫非真的是读书无用吗?就像懂了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一样。看了那么多书,生活也仍然一地鸡毛。
于是任凭书柜上的书落下细密的灰尘。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那都是别人家的事情。
我们羡慕那些过目不忘的大神,羡慕人家能读会写,羡慕人家出口成章。甚至会找个借口来说服自己:我没天赋,天生的,没办法。
其实是思想观念出了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都是一项技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
其次,我们不能漫无目的的阅读。如果你不知道路在哪里,那么你永远都到达不了。
读一本书之前,要好好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希望读这本书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读这本书需要带着什么样的任务?带着问题去和作者对话。
我们都说这是个功利的世界,但是应该喜欢这个功利的社会,因为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
所以带着功利心来读书未尝不可。
是为了获取资料?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汲取能量?或者只是是为了消磨时间。
总之,你得有一个目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到达目的地的过程。
那么真正的阅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一步,挑出要读的书,然后识别书本留给我们的信息。
为了解决问题去读书,才能积极地识别书本里的信息。
第二步,吸收。建立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通过眼睛把信息输入到大脑中。
外部环境包括氛围,光线,地点等。内部环境包括心情,时间,干扰,健康等。
在昏暗的灯光下,乱糟糟的环境里,你还有一堆事没做,心痛欲裂,书是自然读不下去的。
第三步是理解,我们要结合写作背景,语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让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在我们头脑中有一个大致的框架。
全书大概讲了什么,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脉胳,可以理解为人体的骨架。
第四是领悟,本书中的知识和观点,和现实生活,包括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化。
有时候光是字面上主观上理解了,如果不能和现实结合,意义也不大。
第五是保留。书中的信息可能印证了你的某些观点,也修正了一些错误观念,还弥补了一些信息缺失。需要把这些整合好的信息保留下来。
这算是一个初步记忆。
第六是回忆。联系到相关场景和信息,把头脑中保留的信息调动起来,产生更多的联系。
不断重复记忆,最后变得坚不可摧。
第七是交流。要学会使用这个信息,无论是通过文字语言还是实际操作。学到的东西不用,等于0。
可以教给别人,可以通过文字输出,可以相互讨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试探,反馈,复盘,修正的过程。不断取精华去糟粕,不断查漏补缺,不断更新。
看了以上这么多,是不是觉得,真正的阅读和我们认为的阅读不一样?如果不能理解内化输出,那么花费巨大时间和精力的阅读,除了浪费无数的时间之外,还会生出难以自拔的挫败感。所以,阅读是一项不得不学的必备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