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讲到,家里迎来了孩子之后,解决挑战的关键就是保护好夫妻的共同体。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家庭面临的下一个挑战,如何划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
父母和孩子的边界
前面的课里,我们已经介绍过边界这个概念。如果把自我比喻成一个个紧挨着的细胞,而把情感比喻成不同细胞之间流动交互的物质,边界就很像细胞膜。既能把两个细胞区分开,又能支持彼此之间的物质传递。
跟夫妻之间一样,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有合适的边界。所谓合适的边界,就是父母和孩子能够看见彼此的情感,但又不过分敏感;能够共享生活,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对孩子有规矩和教养,又有包容和爱。并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各自独立的空间越来越大,而共享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那么,什么是不合适的边界呢?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边界过于清晰。就像细胞膜变成了铁板一块,完全没有物质交互的孔,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边界也变成了密不透风的墙。这时候,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会变得生疏而冷漠。这一种情况,我们后面的课会讲到。
另一种呢,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过于模糊,他们就没法清晰地区分你我。
他们就会对互相的情感表达过于敏感,很容易在两个人之间产生又爱又恨、靠不近又离不开的关系状态,这就是关系的纠缠。在这样的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很容易变成“冤家”。
这一讲,我们就来说纠缠关系的其中一种情况:因为孩子没有和父母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所造成的关系的纠缠。
依恋与纠缠
没有稳定的依恋关系,为什么会变成关系的纠缠呢?让我先从依恋讲起。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在妈妈怀里睡觉的场景?两个人呼吸连着呼吸,心跳连着心跳,就好像两人变成了不可分离的一个人。孩子看妈妈,妈妈回看他,孩子冲妈妈笑,妈妈也冲孩子笑。这种亲密互动中构建的最深的情感联系,就是依恋。
也许你会想,是不是这种紧密的依恋关系,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不清晰,造成了关系的纠缠呢?并不是。
安全的依恋首先给了孩子必要的情感支持,让他们能够去发展他们自己,从而避免关系的纠缠。只有当安全的依恋关系被破坏时,孩子反而容易和父母纠缠在一起。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如果父母给我们的爱足够稳定,我们会慢慢获得一种“父母都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的信念,这种信念会代替真实的父母,变成了我们安全感的来源。
有了这种安全感,随着孩子长大,只需要把父母放在心里就可以。他们就可以带着这种安全感去探索世界、发展自己,他们和父母之间合适的边界也就慢慢形成了。
可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这种稳定的依恋关系没有形成,或者被破坏了,现实的父母没有来得及内化成内心安全的父母,那么这些孩子就总是担心父母会离开,他们会对父母的情感反应异常敏感,随时担心父母离开。任何父母离开一点的举动,都会被他们解读成抛弃,并引来巨大的愤怒和反抗,进而变成了关系的纠缠。
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曾见过一对母子。孩子才6岁,不肯去幼儿园。妈妈要求他做一些事,他就会故意反着来。有时候妈妈实在气不过了,就会打他。这个孩子很执拗,妈妈一打他,他就用眼睛瞪妈妈,有时候甚至会说:“你打死我算了!”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这让妈妈痛苦不堪。
也许你会想,这对母子看起来并不亲密啊,他们也属于关系的纠缠吗?其实,这是很典型的纠缠关系。
要知道,纠缠的本质,不是妈妈快乐我就快乐,妈妈悲伤我就悲伤,它的本质是敏感。
这个孩子对妈妈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只不过他的敏感是往一种相反的方向。他似乎已经训练成了一种自动反应:只要妈妈要求的,我都要反对。这样,他就失去了自己的情感,而变成了对妈妈情感自动反应的机器。这是边界模糊的典型表现。
那么,这对母子为什么会发展出这种纠缠的关系呢?
原来,妈妈和爸爸各自在经营一家公司,工作很忙。妈妈经常出差,就把孩子放到了另一个城市的奶奶家,一个月回去看一两次。
最开始妈妈回去看孩子,孩子还很开心。后来,孩子越来越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有一天早上,她趁孩子还在睡觉,想早点离开去工作,却发现孩子已经醒了。
孩子没有说话,只是一边流泪,一边瞪着她,一副愤怒悲伤的样子。
妈妈很心疼,赶紧去抱他,孩子却把头扭到了一边去。
后来,这个妈妈觉得这样不行,就把孩子接回了自己家。可是孩子却不肯去上学,不肯听话。
在工作室里回忆起这一段,妈妈哭着对孩子说:“对不起,以前是妈妈的错,妈妈以后好好陪你好不好?”
看到妈妈流泪,孩子也跟着流泪,但他却说:“你骗人,我才不会相信你。你总是骗我。你说要陪我,说出差的时候会带着我,可你一次都没有带过我!”
原来,妈妈答应孩子但是没做到的事,孩子都是记得的。
妈妈抱着孩子,不断想吻他,想安慰他。孩子紧紧地搂着妈妈,把自己挂在妈妈的脖子上,却又用脚不断踢她。
孩子搂住妈妈,代表了对亲近妈妈的渴望,他用脚踢妈妈,则表达了对妈妈的怨恨和愤怒。两个人就以一种奇怪的方式纠缠在了一起。
对于这些依恋受损的孩子,一方面,他们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不停地抗议、责怪父母,为什么要离开自己。
因为害怕父母离开,他们对父母的情感变得非常敏感, 又对父母有非常强烈的期待和控制,这就变成了纠缠的关系。
纠缠关系的三个特征
这种纠缠关系,常常有三个特征:
首先,是关系的双方对彼此都极度敏感。
父母有什么表情,孩子都会觉察到,并因此作出很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敏感是因为孩子从小对父母缺少安全感,把父母盯得很紧,训练出来的。而这种敏感的反应,也让父母因为担心影响孩子,没有办法正常表达他们的情感。这就变成了亲子关系的束缚。
其次,这些孩子对父母总是有很多的期待和要求。
他们粘着父母,并不只是希望在物理上接近,而是在心理上希望你跟我是同一个人,你要理解我的感受,也想我所想。如果你不如我所想,那就是有问题,就是你想抛弃我。
事实上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完全做到跟另一个人一样,哪怕是孩子和父母。这种差异常常引来孩子激烈的反抗,变成关系的纠缠。
第三,孩子的这种期待和要求,让他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到了和父母的关系上。
他们很难放下他们的怨和期待,也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当作了一个表达关系的工具。就像一些孩子说的:“我就是要过得不好,让妈妈心疼,来报复她!”
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就很难有空余的精力和兴趣去发展他们自己,他们变成了纠缠关系的牺牲品。他们对外人宽容,对家人却异常苛刻。这种苛刻背后,他们努力地希望家人看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当然,依恋受损造成的纠缠中,孩子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孩子会激烈地反抗父母,而有些孩子会表现得特别讨好听话,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怨恨。
有时候,要到青春期,他们才会把这种愤怒表现出来。他们会怪父母不够体贴,没有照顾好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到了该离家的时候,也有人不愿意离家,以此作为向父母寻仇的方法。
当这些孩子成年以后,这种纠缠也很容易变成他们亲密关系中的模式。他们也会对伴侣的反应变得分外敏感,随时担心伴侣离开,并因此与伴侣陷入关系的纠缠。这背后,同样是对对方可能离开的焦虑。
破除纠缠的两个思路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破除这种关系的纠缠呢?
第一个建议,是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依恋受损导致纠缠的本质,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所以从长期而言,任何能增强这种信任的方式,都有它的用处。
有时候,父母和孩子因为陷入了对抗的模式,很难用语言沟通,我会建议他们玩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非对抗性的游戏。
比如,让孩子挺直身体往后倒,让父母在背后接住他们。或者让孩子带上眼罩,扮演盲人,让父母扮演不说话的哑巴,让父母带着孩子走一段崎岖的路。用这个过程,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第二个建议,是让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反应脱敏。
有时候,孩子对父母的敏感,会把父母和孩子紧紧地绑在一起。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让他们做一个游戏:父母一天中装出三次生气、悲伤或者沮丧的表情,到晚上游戏结束后,让孩子猜父母的哪三次不愉快是装的,哪些是真的,而父母不用给出答案。
如果孩子有兴趣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渐渐习惯一些原来害怕的、父母的消极情绪其实是装出来的,对父母的表情不那么敏感。
有时候,孩子玩了一两天,不想玩这个游戏了,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那他们自然也就不太想去观察父母的表情,这同样能够达到脱敏的目的。
顺便说一句,这两种思路,其实对成年人的关系纠缠也适用。只不过成年人的心智更成熟,在具体操作上有些修改。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你有没有陷入过这种纠缠的关系,又是如何走出来的?欢迎留言和我交流。
儿子有一段时间非常叛逆,五岁多的孩子,非常的执拗,发起脾气来不管不顾。刚开始以为孩子脾气太暴躁,得改,于是采用比较强硬的方法,遇到孩子犯浑时就打,但是打也没有用。后来意识到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因为孩子在老家待了半年,外加每天见到暴脾气的婶婶训斥哥哥,感觉不到爱。回来后,我又忙着帮他改掉坏习惯。他感受到的就是大人的权威、冷漠,而不是从他内心出发。
后来改变方法,对待孩子多夸。睡前悄悄话告诉他,妈妈好爱他,不论他调皮捣蛋还是听话乖巧,妈妈都爱他。孩子会问那我犯错误了你也爱我吗?我告诉他当然爱他。妈妈爱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行为。不会因为你犯错误了就不爱你了,你听话懂事就更爱你。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抓大放小。孩子也表现得越来越棒,越来越有自信。但是小小的内心,还会偶尔表现出的没有安全感,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孩子发脾气犯浑时,我就会走开,告诉孩子我需要冷静一下。等孩子冷静下来了,问知道妈妈为什么要走开去冷静一下吗?孩子说因为我讨厌他,不想跟他说话(可能跟小时候奶奶经常跟他叨叨,如果他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他了有关)。我抱着他告诉他,妈妈需要冷静下,因为妈妈如果发脾气会控制不住打人,如果妈妈打你,妈妈会心疼的。这样经过了四五次,孩子不再执拗,也很少发脾气了。遇到不满意的事情,会嘴上嘟囔着妈妈真小气,转眼就去玩其他的去了。
所以教育孩子需要方法,需要看见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能够真正感觉到你的爱。挂在嘴上的爱,孩子听不进去,但是能感受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