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是毕飞宇的专栏合集,他就是三尺讲台上的老师,把那些他读过的经典跟台下的同学们一篇一篇过,像我的语文老师,特别的亲切。读者可以从中窥探作为创作者和阅读高手的毕老师是如何阅读小说的,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学和美学修养。
毕老师读《促织》
老师用精彩的语言分析了蒲松龄笔下的《促织》,为我们同时呈现了两个角度,一个是创作者的角度如何写,一个是读者的角度如何品。语言通俗风趣,精彩机敏,直击读者的小心脏,忍不住暗暗叫好。
另外作者把存在主义的《局外人》和现实主义《促织》作了内核上真假的对比,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突然头脑清澈的感觉。
很多妙喻,比如他说“喜剧为什么总是讽刺的?还是你自己招惹的,你出现了不该有的亏空。亏空越大,喜剧的效果越浓,所以讽刺从来离不开夸张。”
“所以啊同学们,做人要名副其实。你不能吹牛、不能装,一吹牛、一装,形式马上就会大于内容,喜感即刻就会盯上你。就说写作这件事,假如你只写了几部通俗小说,借助于炒作把自己包装成纯文学作家,那就沐猴而冠了,就会成为喜剧里的笑柄。我常说,说实话、不吹牛不只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美学上的问题。”
书到《米格尔街》,我选择先看文本,很短的一篇,很快就扫完了,然后才是《小说课》的剖析。这一对比,真正感受到同样是读者,却差距甚大。直面小说的文字我能解读的尚且有限,从毕飞宇所谈之创作角度说主人公,说作者奈保尔,更觉得被无知限制了。
以《沃滋沃斯》为例,听老师讨论小说的层面。
1. 基础层面:我 母亲 沃滋沃斯 警察
2. 作者的叙事层面:四个乞丐
3. 决定小说纵深的层面:沃滋沃斯的姑娘
4. 直插主人公心底最深的层面:姑娘肚子里的小诗人
接着听海明威的《杀手》,原文本我没有看过,这次我选先看剖析,看到他说在《杀手》里,海明威是站在杀人者的角度去描写的,我感觉很有意思,好像四周圈养我的栅栏被突然抽掉一条,忽然吹进一股风来,这种感觉准确说是“文学的读者”的启蒙吧,以前读很多名著的导读时,也有隐约如此的感觉,但大都模糊,即使留意了也没往深处想,所以,那些阅读,其实并不自由,是坐井观天。
很多时候看作者激情澎湃、七情上面地剖析小说的语言和结构,很容易让人感觉写小说似乎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但其实不是的,作者说好小说经得起分析,但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分析的。在写作的时候,小说家主要靠直觉。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的东西,它自然而然,大概这种直觉才是写小说最大的道。
我读莫言的小说常有感觉他越写越上头,而我也越看越上头的快节奏感,好像时空渐渐扭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音色越来越尖细,周围一切事物的运动频率都在不断升高,文字飞升,只是下意识地顺理成章倾斜出来,然后疾驰过意识,当你意识到真上头的时候,意识便开始回落。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
以上就是《小说课》带给我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