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这是杨绛先生90岁时候的回忆录,知道这里的背景是作者的丈夫与女儿已经相继离开自己数年后,那么才能在书里反复写到的团聚和一家三口的相濡以沫里,感受到人生中那些深沉的爱和生命所承受的重量。
回忆录中第一、二部分,钱钟书和杨绛已有八十多岁的高龄,女儿阿圆也已年近六十。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的却仿佛是一个年轻的新生的家庭,阿圆似乎也只是个懂事可爱的小女孩。
也许在心理学的名词中,这已是退居幕后的原生家庭,慢慢暗淡,失去光彩。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我们生活的重心也早已投入自己新的家庭。可是杨绛先生却从这样一个人生暮年的父母角度,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在人的一生中,一开始是在台前,我们在父母建立的家庭里不断壮大,然后我们在前进中成家,自己变身成真正家庭的主人,随着子女的长大和脱离,我们又转到了幕后。可是维系我们生命感情的永远是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欣慰地倚靠看护着子女,回头看父母,也正欣慰地倚靠看护着我们。
古驿道的相聚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相聚之后是失散,最后的这段文字让人内心不禁戚戚然。虽是梦境笔法的文字,却给读者描画了一幅深沉的人生慕色:九十岁的老人,在人生的古驿道上一步一脚地走,两旁柳树四季作伴。老人拖着疲惫的影子走过嫩柳新芽,走过蒙蒙飞絮,走过绿叶成荫,走过光秃秃的寒冬,走过人生长长的古驿道,回首这一生,多么像一个蹒跚又飘忽的梦,梦的两端是相依为命的深沉的爱,这一边是灾难中的丈夫,那一边是病中的女儿,她一步一脚地、小心翼翼地维系这个微弱的梦,它似虚又实,似轻又重,这份珍重和深沉,承载着一家人缱绻深爱的重量,想这人世间最深沉的爱也莫过于此吧。
失散是沉重的,但当作者开始回望这一生仨人之间的点点滴滴,笔墨却是欢心灵动的。读书是这家人生活中最高的精神寄托,理解是这家人共同的默契。我想,先有自身精神的独立,人格的独立,家庭之间的爱,尊重和责任才会格外令人珍而重之,一家人坦然一心,生活的劫难自然也是打不倒、打不散他们的。
不用说,杨绛和钱锺书先生经营的家庭让无数人羡慕,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各人的婚姻和家庭。从他们二位身上,读者一定慨叹良多,经营家庭的前提首先是经营和管理好自己,读书不断,笔耕不辍,始终在追寻智慧的探索里,便不会因为人生的起伏和挫折而内心惶惶,也不会在生活的迷途里与真情失散,如此,人生这一趟也来得值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