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一木思考Deeper”
关注我,一起成长
文 | 一木
图 | 网络,侵删
晚上好,我是一木。
现在是下午2:38。
最近我好像突然开窍了一点,恍然大悟到一个真正的做事逻辑:先下场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再做调整,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然后坚持下去。
01
看起来是一个说过又说的大道理,不就是说了八百遍的开始吗?
对啊,就是开始,可是以前的我只是知道这么个理而已,并没有现在这股明白透彻的劲。因为,实际上不只是开始。
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像我写公众号。之前的我只知道要去写,所以我逼着自己每天写,尽管写的一塌糊涂,我也坚持写,最后形成了习惯。但这也只是下场去做而已。
真正的关键在于,调整。
虽然以前的我也知道得多去尝试,但是那时的我是在瞎尝试,并没有明白尝试的底层逻辑。
我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喜好去尝试,而不是基于市场的反馈去尝试,也没有去思考别人的文章到底为什么能出圈。
比如我一开始尝试着育儿,又尝试着抒情,尝试着杂七杂八的一些东西,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基于大家的需要,这就导致了我的尝试其实都是在做无用功。
而真正的调整尝试是,尝试那些出圈作品的标题、思路、文章逻辑,尝试那些厉害号主封面的风格、号的格调,甚至变现模式。
就像有人的标题格式里固定“xx年,xx岁”,有人的标题格式里固定“中年女性”,还有人的标题固定格式是“《人民日报》”,而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尝试的点。
所以,做事的正确逻辑是:先去试,每一个风格,每一个选题,每一个款式,都去尝试,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反馈也好的,然后坚持下去。
虽然现在的我依旧还在摸索,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离那个正确的做事顺序越来越近。假以时日,我便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然后坚持下去。
02
为什么不能光靠想,而必须去做呢?
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是适合自己的,但做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并不真的适合你,在行进的过程中也很痛苦。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其实我们都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
杨绛先生就曾说过:“人这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就像我曾经觉得自己最爱的是画画,因为颇为喜爱在纸上涂涂画画,也因此去做了设计,但到头来发现,自己错付了10年的青春。
在成长路上,我们很容易被周边的一些事情或看法影响自己的判断,也很难在当下的那个认知里看到一些超越认知的事情,所以会误以为自己是那样的。
当你有机会真正走向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当时的那个想法根本就是为了迎合世俗所作出的决定。
03
我很庆幸自己开始写作,就算开始很难,也写得很垃圾,但我依旧将它刻进了我的骨子里。
现在一天不写我都难受,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我每天的例行公事,就像起床要刷牙洗脸,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自然。
也因为这股坚持,我才开始越来越靠近真实的自己,开始越来越深入思考到一些底层逻辑,
才会有突然就领悟到一些做事思维的时刻,也因此知道了曾经的自己为什么好像很努力却依旧没什么起色。
如果我当初没有选择坚持做这么件事,我想我不会有这些进步,而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在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与你共勉。
你好呀,我是一木。因为爱文字,所以在这里
每晚19:59,期待与你一起成长
-THE END -
点个「分享」,和家人朋友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