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来有多久了,没有再完整仔细阅读过一本纸质书籍。看着书架上自己喜欢的各种书籍,总是打开后,序言没有读完就放下了,定了《樊登读书》,定了《得到》,各种听书,也还总是觉得有点缺憾,感觉不饱满。
2019年给自己定下了年度计划,要读纸质书籍10本。立下志愿,就要试着去实现,上周日,选择了2019年我的第一本书《非暴力沟通》。全书15万字,我花费了3个半小时,以每小时4.3万字的速度,读完了这本不算厚的沟通好书。
全书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怎样诚实的表达自己,不批评不指责。
二是关切的倾听他人,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
闭上眼睛想想,太难了,根本没法做到哦。
而书中通过各种浅显的例子,都给出了解决的步骤:
一、怎样诚实的表达自己,不批评不指责,通过4步来实现。
1.我观察:我观察(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注意,要区分观察和评论,不要把评论当成观察。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观察就是“某人迟到半小时“,而评论就会说:“他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
好好体会这两者的差别。
2.我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注意,要区分情感而非想法。例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不好,但是没有表达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苦恼)。这个句子则表达了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时,我的心理感受。
好好体会下这两者的差别。
3.我需要:什么要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者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例如:“你得奖了,我很高兴”,这是感受。“你得奖了,我很高兴,因为我需要你得到公司的赏识”。这是需要。
好好体会下这两者的差别。
4.我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这是她不想要的),结果3个星期后,丈夫说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比赛。原因就在于她说了不要什么,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 实际上妻子是:“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
二、关切的倾听他人,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也通过4步来实现
1.我观察: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他人感受: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例如:他这么说,这么做,他的这些行为,是因为“他伤心生气”。
3.他人需要: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4.他人请求:体会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要进一步关切的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自己都会生气,也会面对别人生气,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能坚持“学而时习之”,我们就能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