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这本书,是樊登还在得到APP开专栏时推荐的。听了樊登的解说后,我马上在亚马逊下了纸书的订单,到手后立马开始阅读。
我的成长是有一些心理阴影的,与母亲教育我的方式有关。小时候,我不听话,母亲的第一反应是指责,如果不管用再来一顿打骂。于是,我养成了把各种感受憋在心底的习惯,慢慢的,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画满了标记,原来和人沟通可以通过这么多有效的方式。一些话语,我是羞于启齿的,在这本书里却是顺其自然的,这也许和东方人隐忍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教育环境和理念的不同。
搬家时,这本书被我不知道搁到哪儿去了。
再读这本书,是因为经常跑医院,和医生沟通困难重重。要么是医生没懂我的问题,要么是我理解不了医生的意思。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的中国,我不由得猜测,是不是要给医生包个红包。
于是,我又在亚马逊订阅了电子版。这样,以后就不会把书弄丢。
我重新阅读了这本书,原来这不是一本只讲沟通方式的书,这是一本讲如何建设美好世界的书。如作序人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Arun Gandhi所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友爱的世界。”
非暴力沟通提醒人们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样极大地提升了成功沟通的概率。
把观察和评价分开,观察的是事实,而评价却不是事实,而是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见。
把感受和想法分开,感受是情绪和感觉,而想法常带有评价性。同时,自己才是感受的根源,我们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把需要和指责分开,需要是自身的需要,指责是对方的错误。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不要去想对方的回应。
把请求和命令分开,请求是希望对方做什么,命令往往暗含着威胁。
我回想了与医生沟通的场景,很多时候我对医生的想法,并不是我观察到的事实,而是没有根据的猜测。我也没有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医生也不理解我的需求。于是,再次和医生沟通前,我梳理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以请求的方式提出我的问题,不仅得到了医生的回复,我也弄明白了意思。
好书要常读,温故而知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