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你还是觉得委屈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你还是觉得委屈

作者: 九叶翎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19:58 被阅读0次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你还是觉得委屈

    不稳定才是常态

      人总是会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维当中,因为我们总是会担忧很多事情,《感受爱》({美}珍妮·西格尔)中提到:“担忧,就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求答案和保护。”我们应该让自己活在当下,并感受周围的世界,真正聪明的人,对任何事总是能保持不确定性。

      在我身边太多的人整天苦恼于如何让所有的事确定下来。将工作模板化,做事的人也最好都按常理出牌,他们认为这样便能万无一失?经验告诉我,这样往往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模板化的工作会劝退很多人,他们又会因为人的不确定性而继续苦恼。他们希望所有的事情按照自己所计划的路线按部就班的落实。

      生活要是出现确定性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人生将毫无意义,舒适使人堕落,万事万物总有相生相克。我们应欣然接受生活和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并让这种不确定性带给自己更多价值产出。

    错当“努力”为“优秀”

      我们常常加班到很晚,或许周末也加班,但当“努力”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总会觉得委屈,觉得公司让人失望等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让自己无视本身工作的成果,而更重在“努力”这个过程上,我们心里接受不了“努力”后的结果是“并不优秀”,然后将锅甩给了那些不认可你的人。更可怕的是,我们不再用心思考是否是方法问题,也无法听进别人的建议。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的这种情绪,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是阻碍我们变得更优秀的原因。

      我们不但要能接受别人的批判,自己也要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任正非说:“自我批判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向前走多少,取决于我们还能继续坚持自我批判多久。”他看到公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某些体系不健全,他尝试不断的引进全球先进的制度体系,并且改革为具有华为本身特色的创新体系。他在《华为的冬天》一书中这样写道:“自我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

    高质量的“偷懒”,远胜于低质量的“勤奋”

      我们总是错把“努力”一词用在了一些低质量的重复劳动上,将80%的精力花在不重要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上,而只剩20%去想对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事情上。事实上,我们对工作的疲惫和厌倦更多的是来自于那些“不重要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上。

      那么,我们更应该去思考的其实是如何把不重要、重复的部分自动化,就可以大幅度节省时间,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20%。李开复曾提出过“五秒钟准则”:一项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内作出相应决定,那就非常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当然我们可能没有可以利用的人工智能,但我们不能将人培养为一个只做低质量重复劳动的机器!我曾经历过在工作流程并不完善时,只安排应届生做重复性劳动较多的工作,暂时性的过渡将重复性劳动归口,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但一年后,要求他们再有所提高时,纷纷出现思维定势的“后遗症”。所以后来,更加着重培养新人去思考如何高质量的“偷懒”,而不是一味让他们“努力”在低质量的“勤奋”上。

      无论我们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注重个人或者他人的灵活思维,这才是旷日持久的高质量回报。

    厚德载物,但载物不以德厚为纲,当审时度势而为之

      厚德载物,所以我们总会先本着善良淳朴的品行来做任何事,却时常不能得到好的结果,当然我们认为善良淳朴、率直坦诚的做事方式不会有错,那么理所当然的将问题归结于其他人身上。

      我们来看看宋代庆历年间的事例,宋仁宗将范仲淹从边境调回京中,实行整顿三冗、整饬吏治,而官官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利益捆绑,更有趁此打击异己,改革期间人心惶惶,甚至是宋仁宗也对整顿冗官的改革采取暂缓和搁置,但范仲淹仍几次冒犯皇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晏殊曾劝说他:“事有轻重缓急,冗字现既已大有改观,而今非议鹊起,激起的怨愤之多,不如暂缓,以观效益。”范仲淹并未听劝,他的做法纵是没有错,可毕竟一腔热血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他再度被贬黜出京。

      大多数人都向往能够成为范仲淹那个样子的人,谁不想做个道德高尚问心无愧之人,但生活和工作中又怎么能独善其身?道德上的优越感,会带给人们一种心理认知上的错觉,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但事实上我们并未关心和看清周围。

      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能担任重要的任务没错,但并不是说任何事都要以德厚为本,而是更应该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局势,依据情况而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道理人人都懂,但你还是觉得委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kh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