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07-不写就出局读书
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作者: 卡拉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4-14 10:48 被阅读108次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的问题:我的工作是不是稳定?我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我应该怎么跟老板搞办公室政治?如果我想让子女从事更高端的工作,我应该侧重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我们怎么应对这些问题呢?如果有人写一本书回答这些问题,你愿不愿意读一读?真的有一本这样的书。《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这本书就是致力于为“怎样应对复杂的现代社会”做出自己的回答。

这本书的作者是万维钢,他原来是一个物理学家,现在是一个科学作家。如果你是得到APP的用户,你很可能会知道他的“精英日课”专栏。

一个搞物理的学者写的书,还主打“用理工科思维理解现代世界”,是不是一听就让人感到很无趣?但是正好相反,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是对世界和人性的冷静剖析、对英雄的热烈歌颂、对真理的坚定求索、以及对这个我们生活其中的时代最真挚的热爱。各种在一本情节曲折的小说中能读到的喜怒哀乐,读这本书都能体验一遍。

现代社会的三个趋势


作者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有三个趋势:

世界越来越复杂;
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人的工作;
所有人的物质生活都在改善,整个社会阶级分层却正在扩大。

如何应对这些趋势,是一个现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第一个趋势:世界越来越复杂,靠简单常识和经验无法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


一首好歌突然流行,常识告诉我们一定是因为这首歌特别好听,或者就是其幕后一定有推手(炒作之类的),但是科学实验和数据却证明了,这种成功很可能是因为运气。

多名员工接连自杀,常识告诉我们,这个企业一定是血汗工厂。但是参与富士康会诊的心理学家们指出,这种连环自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传染病,后来的人是因为受到前面自杀者的影响而自杀,并且模仿自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之为“维特效应”。

给弱势群体增加福利是不是好事?政府减税是不是好事?常识告诉我们,这都是好事。但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两件事情是矛盾的,高福利来自于高税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常识告诉我们好人有好报,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好友有好报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世界其实是不公平的。是不是很难接受?放心,作者不是告诉我们不要做好人。正好相反,作者推崇“康德式任性”的道德观——如果因为什么利益上的好处,或者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甚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而做一件事,这都不是真正的道德,你都不是真正自由的,只有当你纯粹是出于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你才是真正自由的,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这样我们就知道了:

尽管“好人有好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好人,因为真正的“好人”不需要“好报”,做好人本身就是他们的需要。

以上只是随机选取的书中的几个小例子,如果这些事情跟你一直以来想的不一样,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三观”需要一点修正。我们不必认同作者的观点,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

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存在,而且这些观点有坚实的理论或实验数据来支撑。
现代社会不是一个线性的简单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第二个趋势: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人的工作。


人们曾经认为,开车是一个不可能被计算机掌握的功能,但是现在Google已经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开得更好——司机即将被取代;

2011年Lionbridge和IBM联合推出的一个叫GeoFluent的技术已经可以对网络聊天信息进行非常准确的实时翻译——翻译已经是一个濒危职业

一个放射科医师需要13年的专业训练,可是现在最新的模式识别软件可以做到绝大多数(注意,是绝大多数,不是全部)他能做到的事情,所需花费只有医师年薪的不到1%——未来的医生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根据2011年《纽约时报》的报道,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软件使得一个律师可以完成以前500个律师的工作,而且对比表明,人类律师的准确率只有他的60%——律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应对机器人的挑战?

美联社对上市公司新财报的报道,已经完全不用人类记者写了;有些英文媒体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报道体育比赛;有许多公司提供机器人写作服务,机器人甚至可以写商业咨询报告!——机器人连记者、咨询人员的饭碗都要来抢了!

如果机器人已经能做这么多人的工作,人类还有优势吗?
作者告诉我们,有。

因为机器人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会的所有东西都是跟人学的。所以人类的任务是创造新知识。人类可以判断菜好不好吃,可以判断诗句歌词好不好听,人还有感情的技能,这些都是人独有的。所以,人类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读到这里,我终于放心一点……)

作者甚至乐观的认为,我们很可能将迎来(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到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今天不再崇尚节俭,而是崇尚消费,这是不是道德的沦陷?作者告诉我们,不是。相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消费才是道德的。(注意,这不是鼓励“月光”……)

第三个趋势:尽管所有人的物质生活都在改善,整个社会阶级分层却正在扩大。


如果看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可能很快实现让你有点兴奋,大概接下来的事情要让你难过了。反正我读到这一部分是很难过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光看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人吐血了。难道教育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吗?这当然是我们对教育的期待。但看看真实的学校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现实最骨感的地方不在于这个事实,而在于造成这个事实的不是什么邪恶力量——这只是现代社会运行方式的需要!换句话说,只要社会依然用现在的方式运行,我们就无法消除这种分类。

100年前,福特公司推出的新车型彻底改变了汽车的制造方式,工厂不再依赖拥有高技能的熟练工人,任何人来了都可以上手。亨利.福特根本不愁招不到人。但他却很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活太累,工作时间太长,工资也不高,工人流动性很大。
福特公司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拿出了新政策:提高工资,减少工作时间。新政策让工人们挤破头想要进福特,甚至引发了一场骚乱。这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想干个体力活都干不成。既然岗位本身是人人可以胜任的,那用什么标准来筛选工人呢?福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比如要求你家里必须干净体面。这跟干好工作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提高门槛,仅仅是因为名额不够。

事实证明,福特公司的做法,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员工队伍空前稳定。我们可以说,福特公司发明了失业!

这个做法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这个社会上真的有那么多工作,只能研究生做,本科生不能做吗?不是的。高考成绩差那么几分,就能证明一个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清华大学的学业吗?也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对企业来说,设置门槛更有利;对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学校来说,设置门槛更有利。

门槛就是分类。
学历就是最好的门槛。


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如果你认为欧美的素质教育跟中国的应试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你可能又要大跌眼镜了。

作者告诉我们,像哈佛这样的精英大学,一开始只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后来精英们意识到一味把人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自己也不利,所以才放宽了录取比例。而所谓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所有“素质”,都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因此你不应该练吉他而应该练大提琴,不应该练武术而应该练击剑,你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荐信……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

所有的“素质”培养,都需要一样东西——钱。如果你没有钱,那你进精英大学的机会就小得多。为什么精英大学这么在意钱呢?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的商业模式!校友捐款是名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哈佛大学正式凭借几百亿美元的校友捐赠基金成为全世界最富大学,巨额捐款者的孩子,一定可以进耶鲁……这样看来,是不是考清华还更容易些?至少人家只看分数。

作者还告诉我们,美国教育是分阶层的,学生们其实是在跟自己同阶层的人一起上学。阶层比分数重要,因为各阶层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目标就是训练工人;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把事做“对”,有点像中国的应试教育,一切为上大学和找工作服务;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独立性和创造性,目标是培养律师、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而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在美国如果生错了阶层,那真是一件无比憋屈的事……

我们可以看出来,教育分阶层、企业制造门槛、必须把人分类,这里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粉碎了对美国教育的幻想,再来说说中国教育。作者认为,中国现阶段的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人们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及整个内心叙事,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东西”,以期得到别人的欣赏。想想从小到大,家长和老师告诉我们什么?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按照组织的要求把工作做好……这一路,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就是成为一颗“螺丝钉”,不是吗?“螺丝钉”不就是“器具”吗?反正我是承认了,在教育这条流水线上,我一直都是一件器具……

到了这里,你可能已经找到了开篇提到的“怎么跟老板搞办公室政治”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源——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告诉我们怎么去适应他人,而不是做自己的主人。

了解了教育的阶层、目标和现状,对于“整个社会阶级分层正在扩大”这个趋势,就不值得惊讶了。

如果你跟我一样感到绝望,别慌,作者告诉我们,希望还在——我们还有英雄。


英雄不问出处

各种各样的实验和数据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幸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这个世界对你没有太多期待(你很难得到好的教育);如果你今天得到一块巧克力,大数据判断你会立刻把它吃掉;如果你今天买彩票得到一笔意外之财,大数据判断你会把钱立即花光;如果你今天跟某个女生发生一夜情还让她怀孕了,大数据判断你将会一走了之……如果将来有人用一个机器人代替你存在,这个机器人的程序就是这么写的,你的性格和命运已经注定……
……如果你是普通人的话。

但是无论生在哪个家庭,都有一种人,他们拒绝按照这个剧本走,他们选择另一个剧本——成为英雄。作者说,

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使,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
什么人都值得问问出处,唯有英雄不问出处。

所以,阶层分化不可怕,趋势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忘记了自己本质上是一个自由的人,是一个拥有选择权的人。也许你做不了世界的主人,改变不了趋势,但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改变自己。
你可以努力成为英雄,成为一个——智识分子。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想成为一个智识分子,当然不那么容易。智识分子不能满足于当某一方面的“专才”,而应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掌握“通识”。应对复杂世界,追求掌握一个一劳永逸的“正确”理论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一系列不同流派的思维方式。作者专门用一章“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给我们讲了应对这个复杂的时代可能用得上的“武艺”。这些武艺从外语到数据搜索、采集和分析,从辩论到贝叶斯定理,从进化生理学到真正的物理学……

你可能要问,如果要掌握这么多武艺,成为一个智识分子岂不是太难了?那普通人还有希望吗?如果要我说,“普通人”是没有希望的,但“英雄”是有希望的。别忘了:

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在普通人当中产生。

我的随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老话说得好,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好的时代。也许它有不尽如人意的、残酷的一面,但这不妨碍它的精彩,不妨碍它的绚烂,不妨碍它赢得我们最热烈的喜爱和最真诚的拥抱。

要不要成为英雄,能不能成为“智识分子”,十八般武艺我们能否掌握,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

这是一个精彩绝伦、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我们身在其中。
何其有幸!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觉得以上的内容不够精彩,那必然是我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造成的,绝不是原书的问题。本文呈现的精彩不及原书的1%,剩下的99%,值得你亲自去发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梦夕梦:看着好有趣,去看看,
    感谢推荐🙏🙏
    卡拉手记: @万梦婷学习学习再学习 确实是很有趣的书😊
  • ed8ae7b5d413:这是一个精彩绝伦、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我们身在其中。
    何其有幸!
    这是篇很精彩的书评,被我偶然看到实在有所收获,赞一个!

本文标题: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kw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