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先生在译序里谈: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主要从三个方面。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一、人生态度:把玩孤独。
与其无论如何通过勉强与人交往来消解无奈都是徒劳,不如自己消解。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二、韵致。
一个例子:“所谓特殊饥饿感是怎么回事呢?我可以将其作为一幅画面提示出来:乘一叶小艇漂浮在静静的海面上。”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此外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一贯保持高雅、冷静、节制而抒情的格调。
我回想起打开网页让人作呕的中二非主流式抒情和中年油腻抒情,其特点便在于精神上像个刚从四平精神病院里跑出来在雨中念念有词的怨妇,为赋新词强说仇,一点哀怨便去放大到悲慽恸哭。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三、风格。比喻是村上的“标志性建筑”,舍之无所谓村上文体。一般比喻是“似是而非”,而村上比喻是“似非而是”,找出最不像的两种事物中最相像的特质。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如李太白:“燕山雪花大如席。”
如昆德拉:“某人眼睛的忽闪像车窗外一上一下的雨刷”
村上的“可怜的宾馆!可怜得活像被十二月的冷雨淋湿的三条腿的狗”“她和她的耳朵浑融一体,如一缕古老的光照滑泻在时光的斜坡上”。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我从前在没有清晰的了解这一概念时,总是含混而武断的将比喻的新奇程度作为我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
有人往往将几篇名家名作粘贴于一处,来老生常谈那些“成功”“勇敢”“奉献”云云,就被给予一个还不错的分数。有人往往为赋新词矫揉造作,铺陈些华丽的辞藻、不常用的生僻字,就被评论给予才华这样的溢美之词。
那些被格式化的思想套路,陈旧化的思维方式,人人可写、千篇一律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并不能称之为一篇好文章。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小学的语文比喻题:湖面像____。小孩子答:“碎玻璃”。老师生硬的谴责:“说了多少遍了,湖面要像镜子,怎么还能写错?!”
多年后,又见到那样的湖光山色,细小的水波在阳光下像碎玻璃般折射,闪闪发光。这才想起一个词汇:微波粼粼。亲爱的小孩,你没错。
我也曾是个四平二院跑进大雨里的——读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