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世界多姿多彩,但也纷繁复杂,一不小心,你就会踏入误区。比如有的客户上来就转酒封、摸瓶底凹槽,以此来判断一款的好坏;有的客户对着条形码或者二维码扫酒款信息,根据数字来鉴定酒的原产地……各种葡萄酒江湖传闻比比皆是,不少人据此来判断一款酒的好坏和真假,并冤枉哭了一群清清白白的酒商。本文小编总结了品酒时几个误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摆脱这些误区,畅游在葡萄酒的天地里。
误区一
经常闻软木塞
在正规的西餐厅,侍酒师开瓶之后,会把软木塞放在一个小碟里,端过来请点酒人检查,看软木塞是否干裂或发霉——如有上述现象,说明此酒保存不当,可以请求换一瓶。
但有些顾客喜欢冒充行家,往往还要装模作样拿起软木塞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然后摇头晃脑。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就如美国《葡萄酒观察家》专栏作家马特·克雷默所说:你不可能从一个软木塞的气味得知一瓶葡萄酒的好坏,一如你不能从鞋垫的味道得知一双鞋子的好坏。
误区二
橡木塞的葡萄酒比螺旋盖好
遇到要买酒的朋友,给他推荐一些新世界酒款之前,免不了要问一句“不介意螺旋塞吧?”没办法,总有一部分人认为使用橡木塞的葡萄酒就是比螺旋塞好。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用橡木塞封瓶的历史的确更加悠久,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势之分。橡木塞可以让葡萄酒在酒瓶中缓慢熟化,葡萄酒因此会拥有更复杂的酒体和更丰富的口感,但同时存在软木塞污染葡萄酒的风险。螺旋塞则能保持葡萄酒果香,延长葡萄酒的寿命,并且开启方便。因此,很难以偏概全地说哪种瓶塞会更好,更不能以此来判断瓶中葡萄酒的品质。
误区三
认为挂杯越多酒越好
“挂杯”现象只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含量比较高,并非好酒的绝对标准。
比如那年的气候比较炎热,导致葡萄的糖分过高、葡萄酒的酒精含量过高,自然也会出现密集的“酒腿”。而与此同时,炎热的气候常会导致葡萄的酸度不足,这样的葡萄酒往往会不够平衡。
误区四
条形码/二维码的信息与原产国不对称就是假酒
“葡萄酒的条形码能看出原产地,你这条形码是6开头,一定是中国的!黑心酒商为了钱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得,又冤死一众酒商。网上流传着不少检验原装进口葡萄酒的独门秘方,其一就是背标上的条形码,但它真的不能成为鉴定原产地的依据。
把葡萄酒简称“红酒”,以至出现“霞多丽红酒”的谬误。要知道,即使是天才般的酿酒师,也不可能用霞多丽白葡萄酿造出红酒来。
实际上,红酒只是葡萄酒的一种,葡萄酒还包括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起泡酒、加强型葡萄酒等。
误区五
认为葡萄酒年份越老越好
受“酒是老的香”的影响,认为葡萄酒越放越好。
一瓶葡萄酒的生命周期,就像一个女孩的成长一样,童年有天真烂漫的可爱,豆蔻年华有楚楚动人的娇媚,花样年华有婀娜多姿的万种风情,徐娘半老有风韵犹存的雍容。
葡萄酒带给我们的享受,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果我们教条地期待陈年,整天惦记着什么时候才会达到高峰,那将会失去多少品尝的体验和乐趣?而且,世界上90%的葡萄酒,都最好在五年之内喝掉。年轻时不好喝的酒,你也不要妄想通过陈年她会变得好喝。
误区六
没有英文背标就不是进口葡萄酒
不管是否读得懂,好像进口货就要有一堆复杂的外文解释才说得通。不少消费者在选择葡萄酒时,一看背标上都是中文,就觉得是国内灌装贴标产品。但实际上,是否有外文标签根本不是判断进口酒的标准。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食品必须贴中文背标。但是,法规没有规定一定要有外文背标。没有中文背标却在市面上销售的葡萄酒,分分钟面临罚款等处罚。
进口商在做葡萄酒进口时会贴上自己的中文背标,有些会将外文完全覆盖或裸露一部分,有些则直接撕掉外文标签改用中文背标,一些实力强大的进口商还可以让酒庄在出口时就直接贴上中文背标。
正标列出了葡萄酒的酒庄、产地、葡萄、酒精度等外文信息,中文背标则是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进口葡萄酒有没有外文背标和葡萄酒的真假,没有必然的联系。
误区七
老酒配新标就是假酒
如果这瓶酒是90年代的,酒标为什么崭新又干净?难道是假酒?
这个逻辑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并非如此。酒标上的年份只是葡萄的采摘年份,但是酿造过程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止,贴酒标的时间有2种情况。
一种是对于产量很大的酒款,酒庄在装瓶完成后不会马上贴标,而是光瓶储存或放在惰性容器中储存,再根据不同国家、渠道、市场等做不一样数量的标,等接到订单后才贴标。如果2010年的酒在2018年才卖出去,那你收到的酒标就肯定是新的。
还有一部分酒在酒庄的陈酿时间相当久,甚至达7-10年以上,包括在橡木桶中的陈年时间和瓶陈时间。瓶陈时间由酿酒师决定,有些会马上售出,有些需要再放5-7年才会达到理想状态,这个时候酒评一般是光瓶,防止酒标在陈年过程中受到腐蚀,等真正出售时才贴正式的酒标。因此,老酒配新标并不能说明什么。
误区八
酒封转的动就是假酒
别说,这种情况真的不少见。有些买家会握着酒封左右转动,问他在做什么,说转不动的才是真酒。若是放在90年代及以前,这样的做法或许还可行,那时候大部分的封瓶酒帽还是很紧转不动,但现在包括拉菲等名庄的酒封都可以转动。
比如低端餐酒常在上市后短时间内就被饮用,不会储藏很久,所以酒封都比较简单,一般用长方形铝片接合,可以看到一条缝。
中高端葡萄酒的酒封会更严实,因为可以储藏年份更久,为了保证木塞的安全性,一般整体冲压成型,需要更用力才能转动。而需要保存更久的葡萄酒,有时还会用蜡封。因此,通过转酒封来判断葡萄酒的真假毫无依据。
误区九
瓶底凹槽越深,酒越好
拿到一瓶酒,先摸摸瓶底凹槽的深度,凹槽越深代表酒的品质越好,真的是这样吗?
早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比较落后,需要用瓶底凹槽处让沉物与单宁结晶体沉淀,以减少葡萄酒的杂质,一般来说,越需要长时间贮存的葡萄酒,凹凸越深。一瓶酒具有陈年潜力,常是酒庄的顶级酒之一,就是那时候起酒瓶的凹槽和葡萄酒的品质有了联系。
但是现代酿酒技术越来越发达,并不需要用凹槽来沉淀结晶物。如今这种设计更多是为了侍酒的专业和优雅。酒瓶底部的凹槽和酒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误区十
瓶底有杂质说明酒有问题
有些人在买酒时格外认真,拿着酒瓶对着光边摇边看,表示如果有杂质这瓶酒就肯定有问题,这真是让不少好酒“冤死瓶中”。
实际上,所谓的杂质不过是葡萄酒中的沉淀物,而沉淀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酿造过程中的工艺导致,有些酒会过滤后再装瓶,有些酒则是在陈年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沉淀。
常见的物质如下表:
有不少好酒即使经过了过滤,在陈放数年后仍会出现沉淀物。因为葡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结合,产生自然沉淀,是一种正常现象,非但不会影响酒质,还会使之更醇香。
不过也要当心,如果开瓶后发现酒体里有很多棉絮状的物质,酒体变得浑浊并有不愉悦味道时,那很有可能就是变质了。
网友评论